贵州南部侗族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研究
本文关键词:贵州南部侗族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侗族 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在有权利享受自然的馈赠之外还有义务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智慧去改善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让每一个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生物能更好的生存下去,但现代的人们更多的去依赖科技往往忽略了从自身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选取贵州少数民族之一的侗族(南侗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地区)作为研究民族,其民族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是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长期与自然融合而总结出来的生产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其传统知识理念中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崇敬自然等朴素的生态意识,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更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对维护各地区生态平衡、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态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研究侗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要将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很好的结合起来。如何促进侗族和其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保护以及当地居民的发展结合起来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侗族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的调查研究,要用一种学习借鉴的态度去与侗族的居民、社会进行交流、接触和互动,要理解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产生的土壤本质,其传统的生态知识和理念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希望试图找出一条保护和发展侗族传统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和开发的有效道路,为侗族地区乃至整个民族地区的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和利用以及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行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侗族 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7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第一章 绪论6-18
- 1.1 选题背景6-9
- 1.2 研究意义9-11
- 1.3 研究现状11-14
- 1.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4-15
- 1.5 数据来源及研究技术路线15-18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18-20
- 2.1 民族生态学18-19
- 2.2 生态文明19
- 2.3 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19-20
- 第三章 南部侗族地区概况20-23
- 3.1 侗族概况20
- 3.2 区域地理位置20-23
- 3.2.1 自然环境22
- 3.2.2 位置及面积22
- 3.2.3 地质地貌22
- 3.2.4 气候特征22-23
- 3.2.5 水文植被土壤特征23
- 第四章 生活中侗族传统生态知识、理念23-31
- 4.1 村寨布局中的传统生态知识、理念23-24
- 4.2 建筑风格中的传统生态知识、理念24-26
- 4.3 生活工具中的传统生态知识、理念26-27
- 4.4 饮食习惯中的传统生态知识、理念27-30
- 4.5 传统服装中的传统生态知识、理念30-31
- 第五章 生产中侗族传统生态知识、理念31-54
- 5.1 传统生产技术中的生态知识和理念31-42
- 5.1.1 传统农业生产生态知识和理念32-36
- 5.1.2 传统林业种植生态知识和理念36-40
- 5.1.3 传统狩猎生态知识和理念40-42
- 5.2 传统生态管理制度知识和理念42-46
- 5.2.1 社会组织42-43
- 5.2.2《侗款》和习惯法的产生和规定43-46
- 5.3 传统生态信仰知识和理念46-51
- 5.3.1 自然神yG崇拜中的生态理念46-47
- 5.3.2 祖先崇拜中的生态理念47-48
- 5.3.3 节日丧葬文化活动中的生态理念48-51
- 5.4 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中的生态价值观51-54
- 5.4.1 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51-52
- 5.4.2 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的和谐观52-54
- 第六章 生态保护的现状、原因和措施54-62
- 6.1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现状和矛盾54-56
- 6.2 在传统生态知识、理念下的生态环境保护56-62
- 6.2.1 政府方面56-61
- 6.2.2 企业及民间组织61-62
- 6.2.3 社区居民62
- 第七章 侗族传统生态知识、理念的传承和创新的价值62-68
- 7.1 传统生态知识理念与生态文明的关系63
- 7.2 传统生态知识理念的当代价值63-65
- 7.2.1 从物质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63-64
- 7.2.2 从制度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64-65
- 7.2.3 从精神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65
- 7.3 传统生态保护知识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65-68
- 7.3.1 必须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66-67
- 7.3.2 提倡节制、回馈的思想意识67
- 7.3.3 创新经济发展模式67-68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68-71
- 8.1 结论68-69
- 8.2 不足与展望69-71
- 参考文献71-75
- 附录一75-77
- 附录二77-85
- 致谢85-86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86-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大谦;吴家琴;;侗族“祭靖”及其文化功能[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年02期
2 杨鉴;;侗族古文化礼仪祭礼音乐浅析[J];音乐时空;2013年05期
3 黄梅;;近年来侗族侗款制度研究综述[J];传承;2013年09期
4 王胜先;侗族族源考略[J];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02期
5 张贵元;;侗族的建筑艺术[J];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04期
6 冰炭;;侗族约法性款词刍议[J];民族论坛;1988年02期
7 李鸣高;;《嘎茫莽道时嘉》是侗族的《圣经》——侗族文学学会副会长李鸣高复苗延秀信[J];民族艺术;1990年04期
8 潘年英;侗族妇女生活与妇女文化[J];贵州社会科学;1990年08期
9 萧川;侗族传统文化对侗族社会经济的影响式微[J];怀化师专学报;1990年03期
10 吴浩;从侗族社会的特性谈侗族文学的突破[J];学术论坛;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昌铎;;侗族学者老有所为的新贡献[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杨少勇;吴伟;;通道侗族芦笙的保护现状[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张勤;;从“走姑娘”民俗考察侗族传统文化特质及其变迁——以黎平黄岗侗寨为个案[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4 林淑蓉;;文化传统VS.农村现代化——以贵州侗族的文化观光与经济发展为例[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兴文邋本报记者 罗梅;侗族文化品牌步入文化维权时代[N];贵州日报;2008年
2 吴兴文 张中俞;贵州侗族文化研究院在黎平县成立[N];贵州民族报;2009年
3 吴兴文;黎平倾力打造“国际性侗族风情旅游城”[N];贵州民族报;2011年
4 吴兴文;侗族文化品牌保护步入文化维权时代[N];贵州民族报;2008年
5 三江县委宣传部 杨顺丰;增强侗族文化的三种能力[N];柳州日报;2008年
6 榕江县双语办 卜想;“在侗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明文规定广泛运用侗文”[N];贵州民族报;2008年
7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谢娟娟;黔东南侗族文化保护现状初探[N];贵州民族报;2009年
8 张人位 贵州省民委原副主任;旷古未有的一件好事[N];贵州民族报;2009年
9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 潘琦;《中国侗族在三江》的感悟[N];柳州日报;2010年
10 李屹;黎平县为侗族文化品牌维权[N];中国文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罗冬华;广西侗族传统建筑与家具的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石开忠;侗族款组织的文化人类学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任胜洪;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5 吴军;水文化与教育视角下的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刘彩清;婚姻、家庭、生育与妇女地位[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林华;通道侗族伦理道德传统及其现代转化[D];中南大学;2007年
2 权小勇;侗族生态文化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周艺;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龙明莲;侗族摔跤文化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5 邹华锋;侗族社会保障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6 石世婷;贵州侗族婚姻习惯与《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7 蒙佳;月地下的族群叙事与家园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8 夏文冰;都柳江流域侗族私奔婚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9 蒋筝筝;论侗族牛腿琴的特点及其民俗学特征[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10 黄超;广西侗族程阳八寨民居建筑与地域文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53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85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