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及其可塑性

发布时间:2017-10-11 07:25

  本文关键词: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及其可塑性


  更多相关文章: 自动情绪调节 神经机制 可塑性 事件相关电位


【摘要】:自动情绪调节无需意识决定、注意加工及有意控制,改变着情绪轨迹。迄今为止,研究仅限于证实其确能低耗高效地改变情绪过程,尚未对其如何改变情绪过程进行研究。以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可操作性,可从行为和心理生理层面,对自动情绪调节改变情绪过程的机制进行实验研究。研究问题包括:1)通过EEG技术检验自动情绪调节是否影响预备阶段行为反应倾向;2)自动情绪调节对注意的注意觉醒、注意朝向和注意执行三个阶段的作用机制;3)自动情绪调节对评价和反应的作用机制;4)自动情绪调节的可塑性在脑活动上的体现。最终确定自动情绪调节的加工规律,构建其预备-注意-评价-反应模型,并为有效控制情绪紊乱和研究出高效的情绪调节干预方案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自动情绪调节 神经机制 可塑性 事件相关电位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0845,7127215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87)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12XNLF10)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建设计划“北京市吸毒人员情绪调节能力的评估与训练”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解释水平视角下道德情绪对道德心理许可的影响研究”(13YJA190007)
【分类号】:B842.6
【正文快照】: 1背景及意义Mauss,Bunge和Gross(2007)提出了自动情绪调节(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AER),认为自动情绪调节是无需意识决定、注意加工及有意控制,对情绪各方面进行的目标驱动变换,即自动情绪调节基于对目标的自动追求来改变情绪轨迹。现有研究中外显行为和电生理两个层面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冯俊榜;王光昶;艾敏;;血氧水平依赖性脑功能成像的研究进展[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2 张劲松;王新;程文红;刘漪;;焦虑障碍青少年的反应抑制性的探讨(英文)[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年02期

3 张晶;刘珂;赵鑫;;自动情绪调节是可操纵的吗?——对测量方法的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09期

4 杨静;陶嵘;陈锐娟;;不同情绪状态下自动表达抑制对情绪及表情知觉敏感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3年05期

5 方菁;朱叶;赵伟;张蓓;王湘;;停止信号任务在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年10期

6 丁道群;张湘一;;情绪作为道德判断的“催化剂”:道德判断中的评价倾向与特异性效应[J];心理学探新;2013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韦令华;不同情绪条件下认知重评策略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一项ERP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冯攀;恐惧记忆巩固和消退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3年

3 刘艳丽;消极图片诱发的情绪调节:注意分散与认识重评[D];信阳师范学院;2013年

4 王乃仟;社会排斥后的无意识情绪调节[D];河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晶;石向实;;情绪调节:过程、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王亚鹏;董奇;;基于脑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3 马小丽;杨彬;钟翔;宋艳;;知觉学习的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4 宋艳;曲折;管益杰;高定国;丁玉珑;;视知觉学习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5 王鹏,游旭群,刘永芳;心理旋转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6 江伟;黄希庭;陈本友;赵婷婷;;自我调节研究进展[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沙文居;张婷;李红;;心理理论脑机制的分歧:前额叶中部与颞顶联合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8 袁鑫;时金献;;心理理论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理研究;2010年05期

9 欧阳含璐;吴颖;;归纳推理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12期

10 刘金婷;周玉芹;;社会性决策中的情绪反应及其神经机制[J];心理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花;凌雪英;陈卓铭;蔡梦娴;莫雷;;早期脑损伤者脑结构与功能可塑性及其机制探讨---个案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张光运;赵钢;王洪典;吴中亮;;急性局灶性脑梗死后胶质细胞的变化及谷氨酸转运体表达变化[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吴毅;刘罡;;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张爱茜;穆云松;傅建捷;;一种基于蛋白可塑性优化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方法[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暨2011年全国前列腺药理毒理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曹军;徐林;;整体动物海马CA1区胞体动作电位的应激活动依赖性可塑性[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6 江文珊;阴正勤;;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视觉发育可塑性相关cDNA文库[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周苏娅;夏强;;海马CA1锥体细胞内钙离子释放与突触传递的可塑性[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8 公衍道;杨光;龚锴;张秀芳;赵南明;甘文标;;用显微图象技术研究神经突触的可塑性和损伤[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张建平;金岩;邓蔓菁;张光东;周泽渊;赵文明;;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的可塑性与应用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10 黄治物;吴皓;李蕴;;耳鸣中枢可塑性机制和临床治疗[A];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华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从语言障碍 探索语言认知及其神经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白毅;军事医学科学院成体干细胞分化可塑性研究获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龙云;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可塑性”太强[N];经济参考报;2005年

4 健康时报记者 沙琼;矫正牙齿最佳年龄是12岁[N];健康时报;2008年

5 实习生:张洁 记者 :王春;探秘人类灵性家园[N];科技日报;2006年

6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 郑丽洁;害怕让人类更好的进化[N];北京科技报;2009年

7 方帅;城市里的糖葫芦[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8 记者 谢军;我国科学家发现胶质细胞突触具有可塑性[N];光明日报;2006年

9 任斌 记者  王春;我科学家首次发现胶质细胞突触具有可塑性[N];科技日报;2006年

10 记者 白毅;我国发现胶质细胞突触具有可塑性[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国正;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情境中决策行为的脑神经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蔡睿;早期丰富环境诱导中枢听觉功能可塑性的细胞分子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红;短时关联性错误记忆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仲明;传递性推理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崔茜;欺骗的神经机制和测谎新指标初探[D];西南大学;2013年

6 沈万华;Cdc42信号介导的突触前快速成熟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7 蔺勇;丰富环境干预对短暂性全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戈鹉平;海马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及其可塑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9 朱兴宝;pcDNA-NGIs免疫促进缺血性中风康复[D];昆明医学院;2005年

10 刘欣;去传入海马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SPARC表达[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利霞;大鼠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对听皮层神经元听空间方位可塑性的调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国强;鼎突多刺蚁的脑结构与社会分工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周俊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过程的可塑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龚明;城市建筑水环境设计手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杨文伟;大鼠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对听皮层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可塑性的调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汪洋;纳米羟基磷灰石—热凝树脂复合材料可塑性和生物相容性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7 余伟雄;运动意向形成、执行与抑制的神经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8 赛李阳;互动情境下谎言决策、反应和结果评价的神经机制的fNIRS和ERP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勇;前列腺疼痛产生的神经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10 王一峰;数量自动加工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11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11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1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