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儿童状态社会创造性的跨文化研究:基于中美文化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7-11-03 05:25

  本文关键词:儿童状态社会创造性的跨文化研究:基于中美文化的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状态社会创造性 跨文化研究 儿童


【摘要】:从中国和美国中部地区选取小学儿童236人,采用状态社会创造性开放问卷和教师领导方式结构式问卷考察了儿童状态社会创造性的文化差异及其与教师领导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美国儿童在社会性问题解决中表现出较强的流畅性和变通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但中国儿童表现出较强的适当性、有效性和冒险性等社会适应和人格状态;(2)状态社会创造性总体上存在着国别与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美国的四年级儿童状态社会创造性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儿童;(3)教师领导方式的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中美儿童的状态社会创造性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作者单位】: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College
【关键词】状态社会创造性 跨文化研究 儿童
【基金】: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CDA110106)
【分类号】:B844.1;G04
【正文快照】: TN,USA 38152)(3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University of Memphis,TN,USA 38152)1问题的提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创造性的跨文化研究日益深入,人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工具对中国与外国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特点进行了比较,得到了不尽共同的结论。叶仁敏、洪德厚和托兰斯(19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谷传华;;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特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3期

2 衣新发;蔡曙山;刘钰;;文化因素影响创造力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存峰;曹光法;葛明贵;;当代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心理分析与培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张阳;;论创造教育的动态知识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张阳;;论创造力的动态有机结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衣新发;蔡曙山;;创新人才所需的六种心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谷传华;;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特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3期

6 骆一,阮昆良,刘敏;大学生创造性人才观及相关因素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李新啸;;高校大学生创造力的倾向调查及培养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21期

8 朱海祥;;数学认知过程对个体数学创造力的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屈晓婷;丁小浩;黄晟;;导师对研究生非学业素质的评价调查[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03期

10 刘天娥;;教师创造性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庆元;;开发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2 岳晓东;;压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新方向[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衣新发;蔡曙山;;创新人才所需的六种心智[A];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保;中国文化因素对知识共享、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田金亭;基于CAT的中学生创造力评价技术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剑 ;影响员工创造性绩效的组织情境因素及动机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4 韩琴;课堂互动对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曲波;创新型大学建设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荣敦国;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若干运动训练竞赛活动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9 燕京晶;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王佳佳;论学校制度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娟;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燕;动机调节方式与创造力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韩稳;认知风格对物理创造力的影响:班级创新气氛的调节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玉景;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晓明;创新思维与历史知识的整合[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函;CUBA男篮运动员创造力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何玉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创造性思维特点及培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戴静静;儿童图画故事书形态设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刘健超;解放儿童的创造力[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安敏;初中生创造力的培养活动与实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建伟;刘华山;;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5期

2 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宁;;“跨文化研究”专题主持人语[J];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01期

2 王柯平;;跨文化研究与对话原则[J];文学前沿;2002年02期

3 ;第二届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高峰论坛[J];学术界;2014年04期

4 石姝慧;;无端指责回应策略的跨文化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05期

5 乐黛云;中西跨文化研究五十年[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04期

6 丁尔苏;;互动与启迪:跨文化研究的求知动因[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林婧媛;;障碍与超越——论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与跨文化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周云龙;;跨文化研究:从“侨易学”学习什么?[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9 叶隽;;问题之繁与方法之难——读周宁《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J];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09期

10 周宁;;走向“间性哲学”的跨文化研究[J];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代迅 西南大学文学院;跨文化研究:坚持普遍性立场下拓展非西方多民族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杨大春;跨文化研究的主体间性之维[N];光明日报;2005年

3 尹韵公;跨文化现象与中国文化[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洋洋;林语堂文化身份与身份协商的跨文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2 雷慧;关于中美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及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34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134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8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