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大学生抑郁障碍发生风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本文关键词:杭州市大学生抑郁障碍发生风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出处:《中国学校卫生》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抑郁风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开展认知治疗等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杭州市9所高校的1 4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6个月后通过邮件方式进行PHQ-9的随访,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大学生6个月后抑郁障碍的风险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构建大学生抑郁初值、认知、人格、生活事件、SF-12心理功能与抑郁的关系模型。结果初测筛查有抑郁障碍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2.6%,6个月后有抑郁障碍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5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6个月后抑郁障碍的预测因素有抑郁初值、人格、认知、生活事件及心理功能(P值均0.01)。从结构方程模型可知,人格和认知对抑郁有直接作用,抑郁初值、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通过认知对抑郁有间接作用。结论大学生抑郁障碍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大学生抑郁障碍的关键在于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心理系;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120904)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据2006年9月的一项报告估算,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达23.66%[1]。已有研究证明,神经质在成年和青少年人群抑郁的发生中均为重要风险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常常是抑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2-4]。关于抑郁的产生机制,Beck等[5]最早提出了抑郁的认知理论,认为抑郁的认知易感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志农;;走出低靡的心境——抑郁障碍的自我疏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22期
2 狄慧;王进;汪勇;;重点高中抑郁障碍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肖泽萍,严和欨;抑郁障碍对决策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1991年05期
4 杨锋;高三生,请走出抑郁的沼泽地[J];知识就是力量;2003年03期
5 方奕琪;;儿童抑郁障碍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年11期
6 刘热生;;大学生抑郁障碍的诊断与技术干预[J];理论界;2007年05期
7 曾伟楠;;抑郁障碍患者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图式的相关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19期
8 许明智;李文波;贾福军;;汉密顿抑郁量表的因素结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3期
9 范春玲;唐登华;赵德明;徐惯侠;刘恩平;尹国兴;陶怀颖;;淮北市区中学生抑郁障碍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12期
10 刘建平;;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与自杀风险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德宝;肖刚;沈树梅;;北京市顺义区农业人口抑郁障碍状况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唐登华;;抑郁障碍的整体干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苏林雁;王凯;朱焱;罗学荣;杨志伟;;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焦丽;徐俊冕;;抑郁障碍的认知模式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5 高成阁;陈策;马现仓;王赞利;纪术茂;;NEO-PI-R及PDQ~(+4)对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及人格障碍倾向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王晓刚;杜李琴;;西部地区青少年学生抑郁障碍的现状调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陈熊鹰;吴少勤;董奇;;心理和行为障碍中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唐光政;陈红卫;潘顺英;;儿童心理问题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季建林;储展明;;自杀企图患者的危机干预[A];第四届文化精神病研究报告选编[C];1993年
10 苏林雁;朱焱;高雪屏;罗学荣;;长沙市小学生焦虑抑郁共病的现状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韩明华;抑郁障碍要及早治疗[N];保健时报;2004年
2 记者 李宁;性功能障碍也将被调查[N];中国人口报;2003年
3 姬薇;抑郁病患者正呈增多之势[N];工人日报;2003年
4 杨锋;高三生,,及早摆脱抑郁情绪[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公共卫生部主任 马弘;抑郁症常表现为躯体不适[N];光明日报;2007年
6 陶有庆 申淑芬;浙江:四成老人心理感觉孤独[N];中国老年报;2007年
7 北京友谊医院 郑杨;青少年心理问题必要时可用药物治疗[N];科技日报;2008年
8 李铭远(福田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儿童厌学的心理治疗[N];深圳商报;2000年
9 本报综合;人到中年最易患精神疾病[N];大众卫生报;2006年
10 崔璀;结交“知心朋友” 共建心理自治体系[N];丽水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汉仕;中学生非理性信念量表编制及非理性信念干预[D];中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晓可;元认知干预法治疗大学生抑郁障碍的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曾伟楠;抑郁障碍患者自我图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莉;长治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现状调查[D];中南大学;2009年
4 余香莲;个体差异、教师因素对学生抑郁影响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热生;学生抑郁症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余筱;罗夏测验抑郁指数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杨晓来;心境与焦虑症状问卷简式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度、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王牮;自恋型人格障碍与心境障碍的共病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马利红;团体性预防刺激训练对66例住院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王晓刚;青少年学生抑郁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23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323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