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受挫情境下心理弹性对认知偏向的影响
本文选题:精神卫生 + 弹性 ; 参考:《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02期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心理弹性水平大学生在经历挫折后的认知特点,为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从赣南医学院800名大学生被试中筛选出20名高心理弹性组被试和20名低心理弹性组被试,实验一采用2(心理弹性水平:高、低)×2(情绪面孔图片:积极、消极)的混合实验设计对40名大学生进行选择性注意实验,实验二采用2(心理弹性水平:高、低)×2(词汇:积极、消极)的混合实验设计对40名大学生进行短时记忆再认实验。结果受挫前高、低心理弹性组大学生均倾向于注意选择积极情绪面孔图片。受挫体验后,高心理弹性组比低心理弹性组更快地选择积极情绪面孔图片(t=-2.072,P0.05);相对低心理弹性组,高心理弹性组对积极词汇的再认成绩更好(t=2.503,P0.05),对消极词汇的再认平均反应时更长(t=-3.590,P0.05)。结论经历挫折后,高心理弹性大学生比低心理弹性大学生对积极信息有更多的注意选择偏向,并对积极信息有更多的认知加工,而对消极信息有更少的认知加工。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fter experiencing setback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counseling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20 subjects of high resilience group and 20 subjects of low mental resilience group were selected from 800 college students in Gannan Medical College by using Psychoelasticity scale (REC). In experiment 1, 2 (level of resilience: high, low) 脳 2 (emotional face picture: positive) were used.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40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or short term memory recognition by using 2 (high, low) 脳 2 (vocabulary: positive, negative) mixed design. Results the students in the group of high and low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tend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ositive emotional face picture before frustration. After experiencing frustration, the high resilience group chose the positive emotional face picture more quickly than the low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group, and the high resilience group had better recognition scores of positive vocabulary than the low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group, and the average reaction time to negative vocabulary recognition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negative vocabulary recognition. Conclusion after experiencing setbacks,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high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have more attention to the positive information, and have more cognitive processing on the positive information, but less on the negative information.
【作者单位】: 赣南医学院心理学系;
【基金】:江西省社会发展项目(20151BBG70079)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XL1501)
【分类号】:B8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滨;罗伟;;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许文英;;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与提升[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3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4 王小景;;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许书萍;张梦竹;;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6 常保瑞;方建东;;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年01期
7 陈献忠;宋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05期
8 吴世韫;严燕;;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的调查[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9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儿童的压力/逆境认知[J];心理科学;2011年01期
10 陶丽娜;;心理弹性共有观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书萍;徐光兴;;心理弹性研究的科学价值、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许燕平;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彭李;李敏;;不同心理弹性个体对情绪图片刺激的认知偏向[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佳佳;李敏;;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大学生自主神经反应特点的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茹;;基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设计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团体训练[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莎;唐立;;应激情景下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滕秀杰;崔丽霞;;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董昒;耿文秀;;团体音乐治疗对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叶艳;范方;;心理弹性研究中变量定向与个体定向的方法[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董丽娜;陈红;;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型[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舒薇 实习生 江文龙;80、90后需补心理弹性课[N];长沙晚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张清俐;心理弹性研究关注人类发展“正能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6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苏;中学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蔚然;中国成人的心理弹性结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陶丽娜;高中生依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素青;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良成;大学生感恩、心理弹性、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夏蔷;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熊峗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翠翠;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10 张志远;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21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021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