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暴力媒体接触程度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规范信念和移情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9-07-17 10:07
【摘要】:研究引入攻击行为的规范信念和移情两个概念,使用攻击性发展稳定的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暴力媒体对攻击行为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Anderson等人编写的暴力媒体接触程度问卷、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量表(NOBAG)、攻击问卷(AQ)和人际活动指标问卷(IRI)对来自北京、福州和成都三地的680名被试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暴力媒体接触程度、攻击行为规范信念、攻击行为和移情能力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暴力媒体接触程度、移情、规范信念和攻击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的攻击性差异显著,男性更经常使用暴力媒体,具有更高的攻击行为规范信念,且倾向于出现攻击行为;(2)暴力媒体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且不同媒体形式间存在差异,暴力视频游戏的作用显著强于暴力电视和暴力电影/视频;(3)规范信念可以有效预测攻击行为,在暴力媒体接触程度和攻击行为间、移情和攻击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concept of the standard and the transference of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use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stable aggressive development to try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action of the violent media on the attack.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contact degree of the violent media prepared by Anderson et al., the Belief Scale (NOBAAG), the Questionnaire (AQ) and the Interpersonal Activity Index (IRI) were used to carry out field investigation on 680 people from Beijing, Fuzhou and Chengdu.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act degree of the violent media, the belief of the behavior of the code of conduct, the attack behavior and the empathy ability is known, an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the contact degree, the empathy, the standard belief and the attack behavior of the violent media is constr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ggressiveness of the different sexes, the male is more often used by the use of the media, has a higher belief in the behavior behavior behavior, and is prone to the attack; (2) the effect of the violent media on the behavior of the attack is significant, In addition,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the form of different media, the effect of violent video game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violent TV and violent film/ video; (3) The normative belief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act as an intermediary between the contact degree of the violent media and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transference and the attack.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暴力视频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影响研究”(10YJAXLX025)
【分类号】:B8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桂芹;刘衍玲;张大均;;暴力视频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措施[J];教育探索;2010年05期

2 陈朝阳;王晨雪;张锋;苏洁;王晓阳;;暴力性视频游戏线索诱发游戏欲望的注意机制[J];心理科学;2009年03期

3 郭晓丽;江光荣;朱旭;;暴力电子游戏的短期脱敏效应:两种接触方式比较[J];心理学报;2009年03期

4 张学民;李茂;宋艳;李永娜;魏柳青;;暴力游戏中射杀动作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倾向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桂芹;张大均;刘衍玲;;媒体暴力和攻击行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04期

2 钟毅平;张宇驰;田桑;郭可;李文和;颜玉平;周路平;;短期接触暴力电脑游戏导致暴力敏感:一项ERP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6期

3 王继瑛;;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规范网络游戏行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刘桂芹;张大均;;暴力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干预措施[J];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07期

5 吴晓燕;祝阳君;方圣杰;张林;;关于攻击行为研究的新进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南洪钧;钱俊平;吴俊杰;;网络游戏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1期

7 甄霜菊;谢晓东;胡丽萍;张卫;;暴力游戏对个体注意偏向影响的机制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8 黄少华;刘赛;;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结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9 佐斌;黄永林;;论网络游戏暴力与暴力指数的构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刘桂芹;刘衍玲;张大均;;暴力视频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干预措施[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连荣;社会偏见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项贤林;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3 范红霞;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宋文霞;认知加工偏向下工读学校学生攻击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然;视觉文化视野中的视频游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东刚;网络视频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程苏;社会排斥下自我肯定对社会性痛苦、攻击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翟昶明;暴力性视频游戏经验与游戏者的一般行为控制功能[D];宁波大学;2011年

4 王晨雪;不同类型视频游戏对游戏者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1年

5 范冬梅;CBA联赛球场观众流氓话语分析[D];山西大学;2011年

6 雷英;足球场观众暴力情境对大学生脑电影响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李威;暴力电子游戏对大学生攻击性影响[D];河南大学;2012年

8 业明;短时暴力游戏对感知他人和自身疼痛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年

9 陈庆宾;暴力性游戏操作方式对游戏者攻击行为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2年

10 罗璀;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玩家攻击性心理的长时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镇;刘月霞;张建新;;媒体暴力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理论模型[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10期

2 陈美芬,陈舜蓬;攻击性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3 张锋,沈模卫,朱海燕,周星;双线索竞争条件下海洛因戒除者的前注意偏向特性[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4 崔丽娟;胡海龙;吴明证;解春玲;;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3期

5 李丹;周志宏;朱丹;;电脑游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家庭各因素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2期

6 张锋;沈模卫;周艳艳;马定松;;网络使用线索对不同动机使用者上网欲望的诱发作用[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7 郭晓丽;江光荣;朱旭;;暴力电子游戏的短期脱敏效应:两种接触方式比较[J];心理学报;2009年03期

8 郑宏明;孙延军;;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及相关变量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9 张锋;马定松;周艳艳;;不同动机网络使用者对网络使用线索的注意偏向[J];应用心理学;2007年02期

10 辛自强,池丽萍;虚拟世界的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福琴;;家园携手关注幼儿的行为与心理系列之四:纠正孩子的攻击行为[J];早期教育(家教版);2010年09期

2 王林松;;成人攻击行为的心理发生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12期

3 赵鉴洲;;正确理解激怒中儿童的无害释放攻击行为[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8年12期

4 吕凯;;幼儿的攻击行为与矫正[J];大众心理学;2005年05期

5 郑宏明;孙延军;;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及相关变量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6 张文新;80年代以来儿童攻击行为认知研究的进展与现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7 刘建榕;男女学童攻击行为的路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6期

8 李雯丽;藏在大脑中的魔鬼[J];科学大观园;2005年18期

9 周惠宇;;胆小的人先出手[J];大科技(百科探索);2006年04期

10 张文新,纪林芹,宫秀丽,张茜,王益文,陈欣银;3~4岁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晓君;陈旭;;3-5岁留守幼儿抑制性控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韩斌;张文新;陈光辉;李春;;家庭教养方式在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儿童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岳盈盈;寇_g;;初中生自尊与攻击行为关系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王益文;张文新;;发展心理学幼儿攻击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赵冬梅;周宗奎;;童年中后期攻击行为发展趋势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任瑞卿;张日f;;攻击性幼儿的箱庭特征及其箱庭干预[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春霞;周晖;李峰;苏岚颖;;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友谊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明华;郭兰;;高校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宗奎;刘华山;孙晓军;赵冬梅;;童年中期同伴交往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岳盈盈;寇_g;;初中生自尊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智慧;远离愤怒与孤独[N];健康报;2003年

2 唐安平;被动——攻击行为 心理扭曲的反映[N];健康报;2003年

3 翁晖亮;矫治儿童攻击行为[N];健康报;2003年

4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 位照国 刘铁榜;血色迷雾背后的心理学思考[N];健康报;2010年

5 陈燕琳;怎样矫正孩子攻击行为[N];大众卫生报;2004年

6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 翁晖亮;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与对策[N];中国医药报;2000年

7 心理学博士 王国荣;杨端暴躁找到生理病因[N];北京科技报;2006年

8 丁勤;我孙子过分冲动为哪般[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9 石国兴 高志文;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N];光明日报;2005年

10 孙立华;帮助孩子远离焦虑[N];大众卫生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连荣;社会偏见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振宏;青少年情感风格与攻击行为[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靳宇倡;工作场所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亚真;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安;工读生冲突责任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查抒佚;儿童气质和关系攻击行为对受欢迎性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徐林芬;父母对儿童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的信念[D];浙江大学;2005年

4 高秀苹;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特点及其与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江雅;隐性与显性自恋者在同伴拒绝下的攻击行为差异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姜微微;儿童攻击性行为特质信念及其对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丁小明;高中生诱发愤怒与攻击行为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丁吉卓玛;家庭功能与3-6岁儿童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梅亮;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与人际宽恕的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覃玉宇;童年中期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15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515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9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