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反应时间间隔和自我损耗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29 13:24
双重认知控制理论认为,认知控制由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共同组成,主动性控制是指在对冲突做出反应之前,提前对刺激信息进行选择,主动增强线索信息的加工,并在一定时间内积极地维持这一线索信息,通过对线索信息的分析预期接下来要进行的反应;反应性控制是指个体在即将要做出行为反应时,根据即时出现的反应信息快速的解决产生的冲突,并在需要的时候重新激活先前的线索信息,以修正错误的反应倾向。AX-CPT任务范式是研究认知控制的经典范式,它能有效的将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分离,AY序列反映的是反应性控制,被试加强反应性控制,会引起AY序列的反应时或错误率降低,BX序列反映的是主动性控制,被试加强主动性控制会引起BX序列的反应时或错误率降低。目前对于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其不同的控制机制,主动性控制运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而反应性控制是运用自下而上的控制机制。现有的对自上而下认知控制的研究所选用的时间间隔都较大,而对自下而上认知控制的研究所选用的时间间隔却比较小。究竟时间间隔对不同认知控制方式有何影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本研究通过6个刺激反应时间间隔变量,系统的探讨了刺激反应时间间隔...
【文章来源】: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认知控制
2.1.1 双重认知控制理论
2.1.2 认知控制的权衡
2.1.3 认知控制的研究范式
2.1.4 认知控制的神经机制
2.2 自我损耗概述
2.2.1 自我损耗的含义
2.2.2 自我损耗的研究范式
2.3 自我损耗、时间间隔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2.3.1 自我损耗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2.3.2 刺激反应时间间隔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思路
4 预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被试
4.2.3 材料
4.2.4 实验程序
4.3 结果
4.4 讨论
5 实验一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假设
5.3 实验设计
5.4 研究方法
5.4.1 被试
5.4.2 实验任务与材料
5.4.3 实验程序
5.4.4 数据处理
5.5 实验结果
5.6 讨论
6 实验二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假设
6.3 实验设计
6.4 研究方法
6.4.1 被试
6.4.2 实验任务与材料
6.4.3 实验程序
6.4.4 数据处理
6.5 实验结果
6.6 讨论
7 总讨论
8 结论
9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为何越减越肥?——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J]. 王劭睿,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 2019(02)
[2]认知控制基本功能的神经机制[J]. 陈安涛. 生理学报. 2019(01)
[3]学习困难青少年认知控制特点研究[J]. 向玲,范淑娴,陈家利,王宝玺.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04)
[4]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竞技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 项明强,张力为. 体育科学. 2016(08)
[5]冲突控制是领域一般性的还是领域特殊性的?[J]. 向玲,高晓琳,贾露霞,王宝玺. 心理科学. 2016(04)
[6]基于Stroop实验范式的字母顺序信息自动加工研究[J]. 王强强,朱小同,康静梅,侯亚楠.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
[7]好人可能做出坏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研究证据[J]. 任俊,李瑞雪,詹鋆,刘迪,林曼,彭年强. 心理学报. 2014(06)
[8]阈下奖励调节认知控制的权衡[J]. 徐雷,王丽君,赵远方,谭金凤,陈安涛. 心理学报. 2014(04)
[9]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J]. 于斌,乐国安,刘惠军. 心理科学进展. 2013(07)
[10]主动性和反应性认知控制的权衡机制及影响因素[J]. 徐雷,唐丹丹,陈安涛.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7)
博士论文
[1]无意识信息引发的认知冲突与控制的神经机制[D]. 蒋军.西南大学 2015
[2]冲突监控的神经机制:来自ERP的证据[D]. 向玲.西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不同时间间隔条件下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切换研究[D]. 严宇涵.辽宁师范大学 2019
[2]自我损耗对大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D]. 刘慧敏.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
[3]情绪效价对抑郁认知易感大学生认知控制的影响[D]. 李玥.上海师范大学 2019
[4]线索诱发的主动性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来自ERP的证据[D]. 王美霞.江西师范大学 2018
[5]奖惩动机与奖惩背景对青少年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D]. 戴维.云南师范大学 2018
[6]外语学习对认知控制的影响[D]. 郑玲妃.福建师范大学 2018
[7]奖励与冲突预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D]. 汤秋银.深圳大学 2017
[8]焦虑对抑制和转换功能的影响:自我损耗的调节作用[D]. 朱小青.北京体育大学 2017
[9]自我损耗对知觉类别学习的影响[D]. 王淑珍.广州大学 2017
[10]自我损耗对中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 王慧.贵州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67610
【文章来源】: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认知控制
2.1.1 双重认知控制理论
2.1.2 认知控制的权衡
2.1.3 认知控制的研究范式
2.1.4 认知控制的神经机制
2.2 自我损耗概述
2.2.1 自我损耗的含义
2.2.2 自我损耗的研究范式
2.3 自我损耗、时间间隔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2.3.1 自我损耗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2.3.2 刺激反应时间间隔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思路
4 预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被试
4.2.3 材料
4.2.4 实验程序
4.3 结果
4.4 讨论
5 实验一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假设
5.3 实验设计
5.4 研究方法
5.4.1 被试
5.4.2 实验任务与材料
5.4.3 实验程序
5.4.4 数据处理
5.5 实验结果
5.6 讨论
6 实验二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假设
6.3 实验设计
6.4 研究方法
6.4.1 被试
6.4.2 实验任务与材料
6.4.3 实验程序
6.4.4 数据处理
6.5 实验结果
6.6 讨论
7 总讨论
8 结论
9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为何越减越肥?——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J]. 王劭睿,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 2019(02)
[2]认知控制基本功能的神经机制[J]. 陈安涛. 生理学报. 2019(01)
[3]学习困难青少年认知控制特点研究[J]. 向玲,范淑娴,陈家利,王宝玺.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04)
[4]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竞技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 项明强,张力为. 体育科学. 2016(08)
[5]冲突控制是领域一般性的还是领域特殊性的?[J]. 向玲,高晓琳,贾露霞,王宝玺. 心理科学. 2016(04)
[6]基于Stroop实验范式的字母顺序信息自动加工研究[J]. 王强强,朱小同,康静梅,侯亚楠.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
[7]好人可能做出坏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研究证据[J]. 任俊,李瑞雪,詹鋆,刘迪,林曼,彭年强. 心理学报. 2014(06)
[8]阈下奖励调节认知控制的权衡[J]. 徐雷,王丽君,赵远方,谭金凤,陈安涛. 心理学报. 2014(04)
[9]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J]. 于斌,乐国安,刘惠军. 心理科学进展. 2013(07)
[10]主动性和反应性认知控制的权衡机制及影响因素[J]. 徐雷,唐丹丹,陈安涛.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7)
博士论文
[1]无意识信息引发的认知冲突与控制的神经机制[D]. 蒋军.西南大学 2015
[2]冲突监控的神经机制:来自ERP的证据[D]. 向玲.西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不同时间间隔条件下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切换研究[D]. 严宇涵.辽宁师范大学 2019
[2]自我损耗对大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D]. 刘慧敏.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
[3]情绪效价对抑郁认知易感大学生认知控制的影响[D]. 李玥.上海师范大学 2019
[4]线索诱发的主动性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来自ERP的证据[D]. 王美霞.江西师范大学 2018
[5]奖惩动机与奖惩背景对青少年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D]. 戴维.云南师范大学 2018
[6]外语学习对认知控制的影响[D]. 郑玲妃.福建师范大学 2018
[7]奖励与冲突预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D]. 汤秋银.深圳大学 2017
[8]焦虑对抑制和转换功能的影响:自我损耗的调节作用[D]. 朱小青.北京体育大学 2017
[9]自我损耗对知觉类别学习的影响[D]. 王淑珍.广州大学 2017
[10]自我损耗对中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 王慧.贵州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67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167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