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语境化对创伤症状的干预 ——记忆再巩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06-12 02:42
近期,大量研究表明病理性的记忆在情绪障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如何干预病理性的记忆成为了近期临床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记忆再巩固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改变记忆的方式得到众多理论者和实践者的关注。但是,目前通过何种形式来达到较好地干预病理性记忆的目的仍然存在众多争议。在另一个研究领域,记忆语境化(Memory contextualization)过程的缺失在精神障碍的维持和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逐渐被发现和证实。因为一个合理的猜想是,能否通过记忆再巩固过程增强原始记忆的语境化效果,进而降低创伤相关症状?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记忆再巩固范式以及创伤模拟范式来探究这一猜想,并设计了如下两个研究:研究一(N=93)采用语境记忆任务范式,以信号检测论的方法,计算被试对语境一致图片和语境重组图片的感受性的差异作为记忆语境化的指标,并通过记忆再巩固的实验范式考察了能否通过记忆再巩固的方式增强原始记忆的语境化效果。研究结果发现:①对中性刺激的语境化效果显著好于负性刺激的语境化效果。②只有在不激活原始记忆的情况下,干预程序可以显著地增强原始记忆的语境化效果。部分证实了记忆再巩固过程可以改变原始记忆的语境化效果。研究二...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视觉再认记忆测验的实验材料示惫圈
盼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的,从而提升原始记忆的语境化效果。??实验一(B)用以检验记忆再巩固的时间依赖性标准。设置一个实验组,称之??为间隔组,该组第一天和第三天的实验流程均和其他组别相同,但第二天激活和干??预的间隔时间为6小时。??
不同的背景图片,前景和背景不一匹配;③新前景组(n=60):将其余60张前景??图片作为新前景图片,每张图片随机与60张背景图片的其中一张随机组合(示意??图见图4-1)。保证所有前景图片的场景类型和背景图片的场景类型相一致。另外,??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绪障碍及其干预:心理表象的视角[J]. 王铭,江光荣.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4)
[2]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J]. 窦伟伟,郑希付,杨慧芳,王俊芳,李悦,俄小天,陈倩倩. 心理学报. 2014(05)
[3]创伤个体注意控制、焦虑及情绪对闯入记忆的影响[J]. 杨慧芳,党晓姣,黄珊珊,窦伟伟,董梦晨,郑希付. 心理科学. 2013(01)
[4]交通事故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情况及预测因素分析[J]. 李秀丽,车力凡,孙鲁毅,王力. 社区医学杂志. 2012(17)
[5]心理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系统评价[J]. 郭继武,柯法永,李海民,齐国卿,马致祥,李兴勇,王文,徐越斌,周志明,申希平,杨克虎,马彬. 现代预防医学. 2013(03)
[6]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 赵高锋,杨彦春,张强,张树森,邓红,朱燕,任正伽,兰科,刘传新,陶庆兰,王梅,刘善明,张倬秋,陈颖,李海民,耿婷,刘宇,张伟,孙学礼.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07)
[7]灾后民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事件冲击量表(IES)的发展和应用[J]. 吴坎坎,张雨青,Peter Tianzhi Chen.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3)
[8]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的修订[J]. 邱林,郑雪,王雁飞. 应用心理学. 2008(03)
[9]国际情绪图片系统在中国的试用研究[J]. 黄宇霞,罗跃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09)
博士论文
[1]对模拟创伤闪回的认知干预[D]. 王铭.华中师范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重复性思考的解释水平对创伤症状的影响[D]. 李晨阳.华中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25785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视觉再认记忆测验的实验材料示惫圈
盼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的,从而提升原始记忆的语境化效果。??实验一(B)用以检验记忆再巩固的时间依赖性标准。设置一个实验组,称之??为间隔组,该组第一天和第三天的实验流程均和其他组别相同,但第二天激活和干??预的间隔时间为6小时。??
不同的背景图片,前景和背景不一匹配;③新前景组(n=60):将其余60张前景??图片作为新前景图片,每张图片随机与60张背景图片的其中一张随机组合(示意??图见图4-1)。保证所有前景图片的场景类型和背景图片的场景类型相一致。另外,??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绪障碍及其干预:心理表象的视角[J]. 王铭,江光荣.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4)
[2]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J]. 窦伟伟,郑希付,杨慧芳,王俊芳,李悦,俄小天,陈倩倩. 心理学报. 2014(05)
[3]创伤个体注意控制、焦虑及情绪对闯入记忆的影响[J]. 杨慧芳,党晓姣,黄珊珊,窦伟伟,董梦晨,郑希付. 心理科学. 2013(01)
[4]交通事故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情况及预测因素分析[J]. 李秀丽,车力凡,孙鲁毅,王力. 社区医学杂志. 2012(17)
[5]心理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系统评价[J]. 郭继武,柯法永,李海民,齐国卿,马致祥,李兴勇,王文,徐越斌,周志明,申希平,杨克虎,马彬. 现代预防医学. 2013(03)
[6]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 赵高锋,杨彦春,张强,张树森,邓红,朱燕,任正伽,兰科,刘传新,陶庆兰,王梅,刘善明,张倬秋,陈颖,李海民,耿婷,刘宇,张伟,孙学礼.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07)
[7]灾后民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事件冲击量表(IES)的发展和应用[J]. 吴坎坎,张雨青,Peter Tianzhi Chen.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3)
[8]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的修订[J]. 邱林,郑雪,王雁飞. 应用心理学. 2008(03)
[9]国际情绪图片系统在中国的试用研究[J]. 黄宇霞,罗跃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09)
博士论文
[1]对模拟创伤闪回的认知干预[D]. 王铭.华中师范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重复性思考的解释水平对创伤症状的影响[D]. 李晨阳.华中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25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25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