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心理距离和损益框架对模糊规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24 20:59
  模糊规避是指个体在面对具有相同期望值的选项时,会倾向于规避模糊选项的一种决策偏好,模糊规避现象自提出以来,已经在投资决策、医疗决策、保险购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验证。但以往研究认为,人们不一定总是会出现模糊规避,模糊规避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模糊规避程度降低或者消失。本研究结合情境问卷、行为实验以及眼动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心理距离和损益框架对模糊规避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分为3个部分:研究1通过改编情境问卷,操纵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初步探讨了心理距离对模糊规避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心理距离维度对模糊规避影响的相似性;研究2采用Ellsberg选瓶摸球实验范式,用概率来操纵心理距离,用结果呈现的损失或获益操纵损益框架,探讨了心理距离和损益框架对模糊规避的影响。研究3通过眼动研究实验,同样用概率来操纵心理距离,用结果呈现的损失或获益操纵损益框架,并收集被试决策过程中总注视时间和注视点,以认知努力为因变量探讨心理距离和损益框架对模糊规避影响的心理机制。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发现:(1)心理距离显著影响模糊规避,相比于远心理距离,个体在心理距离较近时更倾向模糊规避;(2)不同心理距离对模糊规避的影响...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心理距离和损益框架对模糊规避的影响


心理距离和损益框架的交互作用

眼动,实验材料,果被,金额


图 5-1 眼动实验材料在收益框架下,每次试验前均会给被试 0 元代币的初果被试摸到黄球会获得 50 元代币,如果摸不到则获得每次试验前均会给被试 50 元代币的初始金额,如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偏好中的框架效应[J]. 邓颖,徐富明,李欧,史燕伟,刘程浩.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4)
[2]决策过程的追踪:基于眼动的证据[J]. 魏子晗,李兴珊.  心理科学进展. 2015(12)
[3]模糊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J]. 张凤华,张玉婷,向玲,胡竹菁.  心理科学进展. 2015(03)
[4]心理距离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J]. 陈海贤,何贵兵.  心理学报. 2014(05)
[5]心理距离对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J]. 段锦云,朱月龙,陈婧.  心理科学. 2013(06)
[6]自尊与模糊决策中的决策偏好[J]. 张凤华,杨清,胡竹菁,罗嗣明,张庆林.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2(06)
[7]模糊规避的形成机制:基于可评价性假设的视角[J]. 徐富明,张军伟,刘腾飞,蒋多,文桂婵.  心理科学. 2012(01)
[8]解释水平视角下的自己-他人决策差异[J]. 徐惊蛰,谢晓非.  心理学报. 2011(01)
[9]不同模糊程度下模糊决策的决策偏好[J]. 张凤华.  心理学探新. 2009(06)
[10]行为决策中模糊规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张军伟,徐富明,刘腾飞,陈雪玲,蒋多.  应用心理学. 2009(03)



本文编号:3247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47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d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