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惑”论:主体性的既视感
发布时间:2021-06-25 11:16
自弗洛伊德以来的精神分析学对主体性的既视感(Deja vu)成因,即怪异、熟悉的陌生感(uncanny)阐发了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和解释,本文梳理了脉络并认为"恐惑"很好地概括了"uncanny"内涵。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下). 2020,(02)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恐惑”与弗洛伊德
三.后弗洛伊德的“恐惑”
四.恐惑的中文与中文的恐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恐惑”理论国内外研究述评[J]. 关贞兰.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2]“恐惑”理论的发展及当代意义[J]. 王素英. 当代外国文学. 2014(01)
[3]幽灵、记忆与双重性:解读《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怪异”[J]. 何庆机,吕凤仪. 外国文学研究. 2012(06)
[4]暗恐/非家幻觉[J]. 童明. 外国文学. 2011(04)
[5]怪熟的遭遇:晚清小说旅行叙事之研究[J]. 唐宏峰. 现代中文学刊. 2010(04)
本文编号:3249112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下). 2020,(02)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恐惑”与弗洛伊德
三.后弗洛伊德的“恐惑”
四.恐惑的中文与中文的恐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恐惑”理论国内外研究述评[J]. 关贞兰.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2]“恐惑”理论的发展及当代意义[J]. 王素英. 当代外国文学. 2014(01)
[3]幽灵、记忆与双重性:解读《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怪异”[J]. 何庆机,吕凤仪. 外国文学研究. 2012(06)
[4]暗恐/非家幻觉[J]. 童明. 外国文学. 2011(04)
[5]怪熟的遭遇:晚清小说旅行叙事之研究[J]. 唐宏峰. 现代中文学刊. 2010(04)
本文编号:3249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4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