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射具体性和语境线索对新颖隐喻加工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26 20:45
研究旨在考察映射具体性对新颖隐喻加工的影响及语境线索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索映射具体性高的隐喻加工困难的原因。实验1的ERPs结果发现:知觉隐喻反应时显著长于物理–心理隐喻和直接语义;两类隐喻在有语境线索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无语境线索。有语境线索的知觉隐喻比无语境线索在前部位置诱发了更负的N400成分,在中部诱发了更正的LPC成分;有语境线索的物理–心理隐喻在前部、顶部比无语境线索诱发了更正LPC成分。实验2的语义判断任务结果发现:在映射具体性不同的两类隐喻中,多映射通路隐喻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单一映射通路隐喻。总体结果支持语境线索对新颖隐喻加工的干扰效应。
【文章来源】: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1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脑电实验语义判断任务流程图
实验在隔音的行为实验室内进行。采用Dell台式计算机搭载E-prime2.0软件呈现刺激并搜集数据。被试眼睛距显示器约75 cm,材料以黑底白字呈现。试次开始时,屏幕中心出现注视点“+”,持续500 ms后出现本体词400 ms。400 ms空屏后“是”出现200 ms,空屏后末句尾词出现并持续1000 ms,随即屏幕中心出现“??”持续2500 ms。此时,被试按键判断先后出现的词构成的简单句是否有意义,试次间隔1500 ms。被试须又快又好地判断,按键顺序在左右手间平衡。每完成60个试次进行1~5分钟休息。试次流程见图3。3.6 结果与分析
经方差分析,语境线索主效应显著,F(1,17)=5.26,p<0.05,ηp2=0.24;半球部位主效应显著,F(2,34)=14.13,p<0.001,ηp2=0.45。前后电极位置主效应显著,F(2,3 4)=4.4 1,p<0.0 5,ηp2=0.21。前后电极位置和半球部位的交互作用显著,F(4,68)=11.28,p<0.001,ηp2=0.40。语义类型和半球部位的交互作用显著,F(4,68)=3.69,p<0.05,ηp2=0.18。语义类型、语境线索、前后电极位置三重交互作用显著,F(4,68)=11.00,p<0.001,ηp2=0.32。在前部位置,有语境线索的物理–心理隐喻和直接语义比无语境线索诱发更正的LPC;有语境线索条件下,两类隐喻比直接语义诱发更正的LPC;无语境线索下,直接语义在前部位置比两类隐喻诱发更正的LPC;在中部位置,三类语义在无语境线索条件下均比有语境线索条件诱发更正的LPC;在顶部位置,有语境线索的物理–心理隐喻和直接语义比无语境线索诱发更正的LPC,两类隐喻比直接语义诱发更负的LPC。实验1发现知觉隐喻比物理–心理隐喻更难加工,这与预期假设及一般常识相违背。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理解是通过两个概念之间的映射来完成,一个隐喻可以具有多条映射通路(Lakoff&Johnson,1980)。如果多条映射通路所表征的语义具有相同显性度,在映射过程中很可能产生提取竞争,从而降低隐喻加工的效率。相比之下,单一映射通路隐喻可能会更易加工。因此,映射通路数量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应当予以考虑。实验1的知觉隐喻中单一映射通路、多映射通路隐喻的比率分别为39%和61%,物理–心理隐喻中二者比率为60%和40%。这说明知觉隐喻加工效率更低很可能是因为其中包含更多的多映射通路隐喻所致,而这一可能性仍需验证。
本文编号:3252054
【文章来源】: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1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脑电实验语义判断任务流程图
实验在隔音的行为实验室内进行。采用Dell台式计算机搭载E-prime2.0软件呈现刺激并搜集数据。被试眼睛距显示器约75 cm,材料以黑底白字呈现。试次开始时,屏幕中心出现注视点“+”,持续500 ms后出现本体词400 ms。400 ms空屏后“是”出现200 ms,空屏后末句尾词出现并持续1000 ms,随即屏幕中心出现“??”持续2500 ms。此时,被试按键判断先后出现的词构成的简单句是否有意义,试次间隔1500 ms。被试须又快又好地判断,按键顺序在左右手间平衡。每完成60个试次进行1~5分钟休息。试次流程见图3。3.6 结果与分析
经方差分析,语境线索主效应显著,F(1,17)=5.26,p<0.05,ηp2=0.24;半球部位主效应显著,F(2,34)=14.13,p<0.001,ηp2=0.45。前后电极位置主效应显著,F(2,3 4)=4.4 1,p<0.0 5,ηp2=0.21。前后电极位置和半球部位的交互作用显著,F(4,68)=11.28,p<0.001,ηp2=0.40。语义类型和半球部位的交互作用显著,F(4,68)=3.69,p<0.05,ηp2=0.18。语义类型、语境线索、前后电极位置三重交互作用显著,F(4,68)=11.00,p<0.001,ηp2=0.32。在前部位置,有语境线索的物理–心理隐喻和直接语义比无语境线索诱发更正的LPC;有语境线索条件下,两类隐喻比直接语义诱发更正的LPC;无语境线索下,直接语义在前部位置比两类隐喻诱发更正的LPC;在中部位置,三类语义在无语境线索条件下均比有语境线索条件诱发更正的LPC;在顶部位置,有语境线索的物理–心理隐喻和直接语义比无语境线索诱发更正的LPC,两类隐喻比直接语义诱发更负的LPC。实验1发现知觉隐喻比物理–心理隐喻更难加工,这与预期假设及一般常识相违背。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理解是通过两个概念之间的映射来完成,一个隐喻可以具有多条映射通路(Lakoff&Johnson,1980)。如果多条映射通路所表征的语义具有相同显性度,在映射过程中很可能产生提取竞争,从而降低隐喻加工的效率。相比之下,单一映射通路隐喻可能会更易加工。因此,映射通路数量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应当予以考虑。实验1的知觉隐喻中单一映射通路、多映射通路隐喻的比率分别为39%和61%,物理–心理隐喻中二者比率为60%和40%。这说明知觉隐喻加工效率更低很可能是因为其中包含更多的多映射通路隐喻所致,而这一可能性仍需验证。
本文编号:3252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5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