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偏差的认知神经机制
本文关键词:乐观偏差的认知神经机制
【摘要】:乐观偏差是指人们趋向于认为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坏事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期望(Weinstein,1980)。乐观偏差的研究范式主要有社会比较范式、过去未来想象范式以及信息转变任务范式。运用fMRI对乐观偏差研究发现,乐观偏差的神经机制主要涉及前喙扣带皮质和杏仁核、前额叶、多巴胺等。未来要结合社会比较和信息转变范式对乐观偏差进行测量;研究乐观偏差认知机制的神经机制,特别是采用ERP技术研究乐观偏差的认知机制;同时要进一步揭示不同亚型乐观偏差的神经机制;最后还要开展乐观偏差影响心理健康的神经机制研究。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乐观偏差 研究范式 认知机制 神经机制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0YJAXLX023) 重庆市重点文科基地项目(08jwsk284)
【分类号】:B845
【正文快照】: 一个让我们十分不解的问题是:为什么乐观总是普遍存在?即使当我们遭遇连续不断的天灾人祸(如汶川地震)时,我们总能对未来存在积极的认知偏差。根据增强学习理论(reinforcementlearning theory),当个体面临不确定情景因素时,个体会调整他们的预期进行决策选择(SuttonBarto,1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瑞君;秦启文;;乐观偏差研究概况[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瑞君;不同情境中乐观偏差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希庭;杨雨焯;;过度自信研究的发展历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 黄玉芳;王玮;杨伟川;高文华;张志浩;王亚蓉;李强;;海洛因成瘾者尾状核静息态功能连接的fMRI改变[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09期
3 张月;谭利;;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乐观/悲观偏差[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2期
4 齐冀;;乐观偏差的研究综述[J];神州;2013年33期
5 陈瑞君;秦启文;王晓刚;傅于玲;杨帅;;乐观偏差的内隐效应[J];心理科学;2013年02期
6 张姝明;蒋钦;谢丹菊;;大学生对一般生活事件和意外事故的乐观和悲观偏差估计:直接和间接测量的比较[J];心理科学;2013年02期
7 李彬;徐富明;郭永玉;张慧;罗寒冰;郑秋强;;判断与决策中的中等偏上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11期
8 罗扬眉;黄希庭;李宝林;张建人;;将来情节想象对事件发生主观可能性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瑞君;不同情境中乐观偏差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12年
2 徐敏;4-6岁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雨焯;正负性信息对过度自信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王辉;主客观自我的文化差异和神经机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3 易小力;大学生的乐观倾向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和生活应激事件的作用[D];中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冷玲莉;方丹;罗楚华;廖秋兰;王蕾;杨韶刚;;事件不愉悦程度对非现实性乐观主义的影响[J];心理研究;2008年06期
2 高平;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调查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1年03期
3 程乐华,曾细花;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1期
4 王炜;刘力;周佶;周宁;;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5 于国庆;杨治良;;自我控制的内隐效应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3期
6 贺雯;梁宁建;;态度内隐测量方法的发展与探索[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7 陶沙;;乐观、悲观倾向与抑郁的关系及压力、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06年06期
8 周国梅,荆其诚;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9 蔡华俭;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10 张莉,傅小兰,孙宇浩;判断偏差分析的认知-生态取样途径[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娟;高自尊异质性现象与自尊的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王伟宇;士兵内隐集体自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扬眉;时间自我态度的外显和内隐测量[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滨熠;丁锦红;;多目标视觉追踪的认知机制[J];人类工效学;2010年01期
2 杨群;邱江;张庆林;;演绎推理的认知和脑机制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9年03期
3 王新珠;;测验焦虑研究进展[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4 查建祥;李志专;;当前情绪智力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5 陈思琦;;语言的认知心理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5年S2期
6 蒋柯;;当前儿童归纳推理研究的理论与范式[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王福兴;田宏杰;申继亮;;场景知觉及其研究范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8 贺舟颖;;儿童说谎的研究综述[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9 王冠舒;;自我参照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晏双平;张进辅;熊春金;甘霖;;心理疲劳发生的认知神经机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翔平;;阅读障碍的捆绑加工缺陷:从单通道研究范式到双通道交互作用研究范式[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鲁良兵;许百华;;产品比较代理辅助购物决策及其认知机制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蒋索;陈月凤;何金彩;;女性高危人群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及干预研究[A];2008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暨灾后心理救援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陈幼贞;黄希庭;;前瞻记忆两种成分的认知机制分离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薛婷;;过度自信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解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刘电芝;黄希庭;;小学四年级儿童简算策略获得的认知发展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刘电芝;黄希庭;;小学四年级儿童简算策略获得的认知发展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王景芝;赵铭锡;;延迟满足对幼儿自控力影响的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邢强;周雪雯;;顿悟问题解决的时间结构效应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水仁德;沈模卫;;客体的颜色和朝向变化对多客体追踪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葛岩 上海交通大学认知与决策实验室;从黑箱到灰箱:心理与行为研究范式的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申继亮 鲁志鲲;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研究走向[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柳恒超 上海行政学院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人类情绪可以是无意识的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黄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眼见如何信以为“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宋晖;认知科学的发展及其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陕西师范大学 霍涌泉;心理学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向度[N];光明日报;2010年
7 张寅生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认知科学的方法及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锦英;情绪影响决策内隐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仲明;传递性推理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金一波;抑郁个体情绪认知机制及干预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志华;视觉特征捆绑的认知及神经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瑞君;不同情境中乐观偏差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12年
6 邱江;顿悟问题解决中原型激活的认知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07年
7 徐琳;多个分心刺激的计数Stroop任务中认知控制的功能及其脑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刘凤英;类别特征推理的认知机制及脑机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张锋;时序知觉的重复启动效应[D];西南大学;2009年
10 薛平;思想实验认知机制探究[D];山西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艳;汉语个体量词认知功能和认知机制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崔莎莎;局部面孔动态增益效应的认知机制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3 梁娜;定向遗忘的认知机制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邱江;有关顿悟问题解决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余快;选择说谎与要求说谎的认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徐冬英;人性的归魅[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琳;类别不确定下的特征推理方式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勇;“觉察欺骗者”模块:条件推理的进化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贾志明;复杂情境下运动技能内隐性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贝贝;从亚个体状态看非概念内容的存在形式与认知机制[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7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47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