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汉语双字词SNARC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8:02

  本文关键词:汉语双字词SNARC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SNARC效应 双字词 半SNARC效应 机制


【摘要】: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patial 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effect,SNARC effect)是指对1-9数字进行奇偶辨别反应时,与任务无关的数字大小信息会影响反应时,即对于小数,左手反应时快于右手;对于大数,右手反应时快于左手。Dehaene由此提出数字线理论,认为数字从小到大排列在一条虚拟数字线上,是数字表征的空间位置引发了SNARC效应。此后,诸多学者对SNARC效应背后的机制进行探索,其中一些学者认为SNARC效应是由后天语言阅读、书写习惯形成的数字空间表征方向性所致。同时,序列性表征是否足以诱发SNARC效应亦为争论的焦点。本研究突破了以往SNARC效应研究均以序列材料作为实验材料的局限,将SNARC效应的研究拓展至汉语双字词领域,通过五项子研究对汉语双字词与SNARC效应间的深层联系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稳健的实验结果。研究一采用改进的SNARC效应空间线索范式对汉语双字词SNARC效应存在性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汉语双字词整体存在SNARC效应,但当独立检视“左字”条件与“右字”条件时,发现“左字”条件下不存在SNARC效应而“右字”条件下存在SNARC效应。基于研究一,研究二的目的在于探明研究一中“左字”不存在SNARC效应是否由实验材料词频过低所致,同时探究学习机制(即词频因素)对汉语双字词SNARC效应的影响。利用高频双字词和低频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二发现汉语双字词可能并不存在经典SNARC效应,而是存在一种新的特殊效应,我们将其命名为“半SNARC效应”,且该效应不受词频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稳健性。研究三利用新颖的词汇学习范式,将双字词的语义性表征和序列性表征进行分离,希望探明研究二中未出现总体SNARC效应(“左字”条件出现“反SNARC效应”,“右字”条件出现SNARC效应,即出现“半SNARC效应”)是否由双字词语义表征的绑定特性造成。研究三的数据结果说明研究二中高频词与低频词均未出现SNARC效应可能是由双字词的语义绑定特性所致。同时,研究结论亦说明双字词的序列性表征足以诱发“半SNARC效应”且语义性表征对“半SNARC效应”的诱发具有阻抑作用。研究四利用反式呈现双字词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半SNARC效应”的诱发机制,结论说明“半SNARC效应”由词汇的字面启动机制诱发,而非源于深层词汇表征机制。研究五利用竖式呈现双字词的方式从影响因素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半SNARC效应”不受词汇呈现方式的影响。总的来说,本文利用已有的经改良的SNARC效应空间线索范式及独创的非词学习范式对汉语双字词与SNARC效应间的多维联系作了全面探究,发现汉语双字词存在稳健的“半SNARC效应”,并且对其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
【关键词】:SNARC效应 双字词 半SNARC效应 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文献综述10-16
  • 1.1 SNARC效应研究历史10-11
  • 1.2 SNARC效应的产生机制11-13
  • 1.3 SNARC效应研究聚焦13-15
  • 1.4 汉语双字词SNARC效应存在性论证15-16
  • 2.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16-19
  • 2.1 问题提出16-18
  • 2.2 研究框架18
  • 2.3 研究假设18-19
  • 3.研究一 汉语双字词SNARC效应存在性探究19-23
  • 3.1 实验目的19
  • 3.2 实验方法19-21
  • 3.2.1 实验设计与材料19-20
  • 3.2.2 被试20
  • 3.2.3 刺激与实验仪器20
  • 3.2.4 实验程序20-21
  • 3.2.5 指导语21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21-23
  • 4.研究二 汉语双字词SNARC效应学习机制(语言习惯)研究23-27
  • 4.1 实验目的23
  • 4.2 实验方法23-25
  • 4.2.1 实验设计与材料23-24
  • 4.2.2 被试24
  • 4.2.3 刺激与实验仪器24
  • 4.2.4 实验程序24-25
  • 4.2.5 指导语25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25-27
  • 5.研究三 序列性信息和语义性信息对SNARC效应的诱发作用研究27-31
  • 5.1 预实验27
  • 5.2 实验目的27
  • 5.3 实验方法27-30
  • 5.3.1 实验设计与材料27-28
  • 5.3.2 被试28
  • 5.3.3 刺激与实验仪器28
  • 5.3.4 实验程序28-29
  • 5.3.5 指导语29-30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30-31
  • 5.4.1 学习部分30
  • 5.4.2 前测与后测部分30-31
  • 6.研究一至研究三部分综合讨论及数据再分析31-34
  • 6.1 研究一半SNARC效应数据分析与讨论32-33
  • 6.2 研究二半SNARC效应数据分析与讨论33
  • 6.3 研究三半SNARC效应数据分析与讨论33-34
  • 7.研究四 汉语双字词半SNARC效应诱发机制研究34-37
  • 7.1 实验目的34
  • 7.2 实验方法34-35
  • 7.2.1 实验设计与材料34
  • 7.2.2 被试34
  • 7.2.3 刺激与实验仪器34-35
  • 7.2.4 实验程序35
  • 7.2.5 指导语35
  •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35-37
  • 8.研究五 呈现方式对汉语双字词半SNARC效应影响研究37-40
  • 8.1 实验目的37
  • 8.2 实验方法37-38
  • 8.2.1 实验设计与材料37
  • 8.2.2 被试37-38
  • 8.2.3 刺激与实验仪器38
  • 8.2.4 实验程序38
  • 8.2.5 指导语38
  • 8.3 实验结果与讨论38-40
  • 9.总讨论40-41
  • 10.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7
  • 附录 研究三实验用汉语四字词汇筛选材料及结果47-60
  • 致谢60-61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简介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雍江;林泳海;;SNARC效应研究述评[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杨金桥;张奇;;SNARC效应的研究及展望[J];心理科学;2010年03期

3 康武;杨敏;王丽平;;SNARC效应:现状、理论及建议[J];心理科学;2013年05期

4 定险峰;靖桂芳;徐成;;SNARC效应起源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5期

5 刘雍江;林泳海;;壮族大学生一位数字词的SNARC效应[J];心理科学;2013年04期

6 朱小同;王强强;;西经经度数加工中SNARC效应的反转[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7 任杰;苏培伟;甄宽;;图形材料加工中的SNARC效应:数量信息与顺序信息的作用[J];心理研究;2013年06期

8 孔风;赵晶晶;游旭群;张宇;;听觉通道下负数的低水平加工引起注意的SNARC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1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孔风;游旭群;张宇;;任务情境对负数的SNARC效应与MARC效应的调节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孔风;赵晶晶;张宇;游旭群;;任务要求和数字形式对SNARC效应和MARC效应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硕秋;SNARC效应的空间参照系机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雪璐;汉字加工中笔画数的SNARC效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朱梦璐;手臂运动与对SNARC效应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6年

4 王小龙;汉语双字词SNARC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王强强;SNARC效应的起因探究—大小还是顺序信息引起?[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黄玉婷;数字—空间联结SNARC效应编码的认知机制及发展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雍江;壮族大学生一位数字词的SNARC效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葛慧;身体运动对SNARC效应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张雪;注意捕获对SNARC效应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蔡云改;任务转换范式下Simon效应和SNARC效应及其反转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14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714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b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