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与自我认同研究
本文关键词: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与自我认同研究
【摘要】:精神疾病大多是一类病程迁延不断、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除了要遭受身心的痛苦之外,患者还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病耻感,而患者病耻感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病情的治疗以及康复。病耻感也称为污名化,是由于族群或是个性、身体、心理特质等所导致的不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特点,歧视与排斥是其核心概念。精神疾病患者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病耻感可能会对其自我认同产生影响,自我认同贯穿每个人的一生,自我认同感不高,会影响到他们学业、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目前,有关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欧美国家,我国已有的研究甚少,主要集中在病耻感的一般调查方面,多为归纳总结性的资料,缺少患者感知的病耻感与公众的态度方面的差异比较,病耻感的实际体验等研究,而感知到的病耻感与实际遇到的病耻感或许会有差异;此外,关于自我认同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将他们的关注点放在了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等这些特殊群体,以及大学生、青少年等群体,而关于精神疾病患者这一群体在治疗过程中和康复后的自我认同的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通过量化研究,了解精神疾病患者与普通人群在病耻感、自我认同方面是否有差异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和自我认同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以质性研究解释现象学为方法论指导,根据患者对其患病以来的一系列对疾病和自我的经历和感受的描述与解读,探讨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与自我认同的关系,以及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动态过程等,为精神疾病患者以后的预防、治疗及康复提供参考与借鉴。具体来说,本研究首先采用方便取样,分别选取武汉市某高校及其附近普通人群与某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疾病患者两个群体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贬低——歧视量表与自我认同感量表作为工具进行研究;然后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质化研究,使用自编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对6名精神疾病患者个体进行访谈,将录音转为文字,使用解释现象学的方法对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显示:普通人群对精神疾病群体所抱有的病耻感要略高于患病群体实际感知的病耻感,但二者并无显著差异(p0.05),在自我认同感的得分上,普通群体的得分显著高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得分(p0.001);病耻感在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与不同病程的被试中并无显著差异,而在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中差别显著(p0.05),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最高,抑郁症患者病耻感次之,双相障碍患者病耻感最低;自我认同在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疾病类型以及不同病程的患者中均无显著差别。此外,在本研究中,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与自我认同随着患病的时间分别呈现出下降上升与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得分与自我认同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耻感对自我认同产生负性影响,为此对自我认同有预测作用。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变异的35.3%。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解释现象学的整体性的分析理解,得出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认同状况产生了三个类群标签: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病耻感的位置,自我认同的过程。患者的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因素是患者感受到来自于外界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其中社会环境里面包含社会支持、社会舆论、资源配置,而家庭环境主要包含经济因素和家庭支持;内部因素区别于外部因素,是由患者自身的认知行为模式所决定,包含归因方式和心理的转变,其中心理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接纳身体特征和价值观的改变上。而且,在研究中,研究者也发现,外部因素会影响内部因素,也就是说患者在患病之后会感受到来自于两方面的因素,但是外部因素有可能会被患者自身所内化,因而内部因素在这里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病耻感所带来的体验是患者所经常提及的,病耻感在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认同中的位置在患者患病之后有着很明显的变化,患者由患病之前的漠视心理、从众到患病之后的意识觉醒,进而成为之后患者所挥之不去的内核情感,因而病耻感与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是有着交互作用的,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认同。患者的自我认同过程随着患病时间的推移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矛盾的感受、消极的认知、事实的接受以及积极的适应,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阶段过程并非是线性的,而是根据患者的病程、感受到的影响因素等交叉波动的,患者停留在哪个阶段将会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很大的影响,患者对疾病能否接受以及之后的积极适应将会决定着患者的自我认同状况,进而对患者的康复和康复后对社会的适应产生作用。
【关键词】:精神疾病 病耻感 自我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8
【目录】:
- 作者简历7-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5
- 第一章 绪论15-17
- §1.1 研究背景15
- §1.2 研究目的15
- §1.3 研究意义15-17
- 1.3.1 理论意义15-16
- 1.3.2 现实意义16-17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7-29
- §2.1 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研究概述17-21
- 2.1.1 病耻感的概念17
- 2.1.2 病耻感的理论17-18
- 2.1.3 病耻感的测量18-20
- 2.1.4 病耻感的研究内容与影响因素20-21
- §2.2 自我认同研究概述21-25
- 2.2.1 自我认同的概念界定21-22
- 2.2.2 自我认同的理论取向22-24
- 2.2.3 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24-25
- 2.2.4 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认同相关研究25
- §2.3 病耻感与自我认同的关系研究25-26
-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26-29
- 2.4.1 已有研究的不足26-27
- 2.4.2 研究发展趋势27-29
- 第三章 量化研究29-36
- §3.1 研究假设29
- §3.2 研究方法29-30
- 3.2.1 研究对象29
- 3.2.2 研究工具29-30
- 3.2.3 研究程序30
- §3.3 研究结果30-32
- 3.3.1 普通群体与患病群体的病耻感与自我认同得分的差异比较30
- 3.3.2 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与自我认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30-31
- 3.3.3 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与自我认同的相关分析31-32
- 3.3.4 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对自我认同的回归分析32
- §3.4 研究结果的讨论32-36
- 3.4.1 普通群体与患病群体病耻感与自我认同得分的差异32-33
- 3.4.2 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与自我认同的关系33-34
- 3.4.3 精神疾病患者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34-36
- 第四章 质化研究36-57
- §4.1 研究方法论——解释现象学36-37
- §4.2 研究实施37-40
- 4.2.1 研究的伦理37
- 4.2.2 抽样37
- 4.2.3 资料收集37-38
- 4.2.4 资料整理与分析38-39
- 4.2.5 研究的真实确定性39-40
- §4.3 访谈对象40-41
- §4.4 研究结果41-53
- 4.4.1 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42-48
- 4.4.2 病耻感的位置48-50
- 4.4.3 自我认同的过程50-52
- 4.4.4 精神疾病患者自我认同的建构模型52-53
- §4.5 研究结果的讨论53-57
- 4.5.1 对自我认同影响因素的讨论53-55
- 4.5.2 对病耻感在自我认同过程中的位置的讨论55
- 4.5.3 对自我认同过程的讨论55-57
- 第五章 研究的反思57-60
- §5.1 研究过程的反思57-58
- §5.2 研究结果的反思58-59
- §5.3 研究的局限与建议59-60
- 第六章 结论60-62
- 致谢62-64
- 参考文献64-70
- 附录70-71
- 知情同意书70-71
- 访谈提纲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思伟;常春;孙玮;刘宝花;;青少年人群感知抑郁症病耻感与求助意向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3年05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娟;;精神病患者家属病耻感的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吴志国;苑成梅;王振;黄佳;李则挚;王勇;张晨;方贻儒;;心境障碍患者自我病耻感及相关因素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刘艳;;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焦虑、抑郁相关性的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刘艳;;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焦虑、抑郁相关性的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张倬秋;赖华;周茜;邓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宋晓红;;精神病人病耻感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A];全国精神疾病新进展高级论坛资料汇编[C];2009年
7 刘玉莲;程艮;姚锈钰;张红彩;;情感障碍患者感知病耻感的调查与分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刘玉莲;;首发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病耻感的质性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孙丽娟;张国富;郑红丽;封砚村;卢燕;李金红;郝慧君;张莉;张海霞;谢侃侃;李艳;李亚琼;罗小年;;住院精神病患者病耻感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彭爱琴;周玉梅;殷志萍;张义岚;秦国兰;;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和社会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白毅;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有较强感知病耻感[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张蓝飞;“病耻感”阻碍精神学科[N];医药经济报;2014年
3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 王绍礼;病耻感阻碍精神疾患者“病”愈[N];北京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荣华;年轻乳腺癌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春山;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抑郁与病耻感、应对方式及人格的关系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3 高燕;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及病耻感研究[D];济宁医学院;2015年
4 邓兆杰;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与自我认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5 李季;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1年
6 李丽华;精神科门诊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病耻感调查[D];中南大学;2008年
7 张红彩;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与服药依从性关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8 耿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9 徐云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相关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徐晖;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及其与服药依从性关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23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823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