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任务范式测谎中的认知资源损耗研究
本文关键词:双任务范式测谎中的认知资源损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测谎 双任务范式 认知资源损耗 认知负荷 动机
【摘要】:日常生活中欺骗现象时常发生,如何有效的识别谎言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说谎的认知加工过程伴随着认知资源的损耗,所以个体在执行多任务操作时会因认知资源的分配而影响自身的说谎行为,因此利用双任务下认知资源的损耗开展测谎是极具研究意义的。本研究采用“Follow Me"双任务测谎范式对真实面试条件下面试人员说谎和说真话的认知资源损耗情况进行了探讨,为增加面试的真实性,我们采用了招聘心理学实验室助理人员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面试招募。面试问题由艾森克说谎量表中的问题和自编问题两部分组成,面试过程中的双任务操作要求被试在回答面试官所提出问题的同时执行测试手眼协调能力的Follow Me任务,任务要求被试操作鼠标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跟随电脑屏幕上圆点的运动:圆点随机运动的频率为20HZ。实验结果以被试回答问题时移动鼠标的速度、停顿时间百分比以及去噪后的主频数据来作为测谎指标。本研究首先通过预实验的方式探究了Follow Me任务中认知负荷的干扰程度对说谎和说真话认知资源损耗差异的影响,预实验的结果发现在只让个体点击鼠标的情况下,说谎与说真话认知资源损耗差异的各项指标差异并不显著。考虑到由于任务设置太过简单而导致产生“天花板效应”的原因,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增加了个体Follow Me任务中认知负荷,通过实验1和实验2来寻找区分说谎与说真话者的测谎指标。实验1探讨了在面试过程中高动机高认知负荷条件下说谎与说真话认知资源的损耗情况,实验假设在高动机高认知负荷条件下,个体不管是在回答艾森克问题还是回答自编问题时,说谎比说真话要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假设1),个体在回答自编问题时比回答艾森克问题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假设2);实验2探讨了在低动机高认知负荷条件下说谎与说真话认知资源的损耗情况,实验假设个体在低动机高认知负荷条件下,个体在回答艾森克问题或自编问题时,说谎比说真话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假设3)。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面试过程中,自编问题相较于艾森克问题能够更好得来探测个体说谎和说真话认知资源损耗的差异;(2)在高动机高认知负荷条件下,自编问题上用来测谎的指标是鼠标平均移动速度与去噪后的主频数据;(3)在低动机高认知负荷的条件下,自编问题上用来测谎的指标是鼠标平均移动速度。
【关键词】:测谎 双任务范式 认知资源损耗 认知负荷 动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11
- 1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11-16
- 1.1 说谎概述11-12
- 1.2 测谎方法12-16
- 1.2.1 行为线索测谎12-14
- 1.2.2 辅助性谎言探测14-16
-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16-22
- 2.1 测谎研究现状16-18
- 2.2 问题提出18-20
- 2.3 研究意义20-22
- 2.3.1 理论意义20
- 2.3.2 实际意义20-22
- 3 实验理论构思22-25
- 4 实验研究25-40
- 4.1 预实验高动机低认知负荷下说谎和说真话认知资源损耗差异的研究25-30
- 4.1.1 研究方法25-28
- 4.1.1.1 被试25
- 4.1.1.2 实验材料25-27
- 4.1.1.3 实验步骤27-28
- 4.1.2 研究结果28-29
- 4.1.3 实验小结29-30
- 4.2 实验1高动机高认知负荷下说谎与说真话认知资源损耗差异的研究30-35
- 4.2.1 研究方法30-31
- 4.2.1.1 被试30
- 4.2.1.2 实验材料30
- 4.2.1.3 实验步骤30-31
- 4.2.2 研究结果31-33
- 4.2.3 研究小结33-35
- 4.3 实验2低动机高认知负荷条件下说谎与说真话认知资源损耗差异的研究35-40
- 4.3.1 研究方法35-37
- 4.3.1.1 被试35-36
- 4.3.1.2 实验材料36-37
- 4.3.1.3 实验步骤37
- 4.3.2 研究结果37-39
- 4.3.3 研究小结39-40
- 5 总结与展望40-44
- 5.1 研究小结40-41
- 5.2 本研究的不足41-43
- 5.3 研究展望43-44
- 参考文献44-52
- 致谢52-5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福军;论我国测谎结论证据规则的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刘静;;刍议我国测谎结论的科学性——以杜培武案为视角[J];青春岁月;2011年22期
3 李文石;测谎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J];发明与革新;2001年11期
4 李文石;测谎技术综述[J];测控技术;2002年02期
5 张昱;;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测谎中的研究现状[J];社会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6 周霄;;“测谎专家”蔺彬涛[J];东方剑;2005年12期
7 关捷;神机妙算,测谎大师令百余名罪犯原形毕露[J];心理世界;2004年02期
8 杨旭垠;;两种测谎的刑事技术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9 梁红云;;浅析证据法上的测谎结论[J];丝绸之路;2013年14期
10 彭新波;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J];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永军;侯国松;王福坤;;试论测谎技术在反贪办案中的运用[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侦查程序的修改与检察工作应对[C];2012年
2 杨俊;;测谎技术与中国司法实践[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4辑)[C];2007年
3 杨晓华;汪玉亭;;测谎的起源与发展[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东省化州市检察院 列展;测谎技术在刑诉中的程序规制[N];检察日报;2008年
2 泰州市检察院 张海琪 泰兴市检察院 朱兴亚;建议加强测谎技术的运用[N];江苏法制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邢晖;律所测谎业务的法律之辨[N];法制日报;2005年
4 木风 小静;苏州法院审案引入测谎惹争议[N];法制日报;2005年
5 吴丹红;切莫盲从误用测谎技术[N];检察日报;2003年
6 记者 莫小松;测谎结论能作民事诉讼证据吗[N];法制日报;2006年
7 本版编辑邋 何家弘 陈u& 张卫平 ;测谎:民事诉讼能用吗[N];人民法院报;2007年
8 于洪文 刘春华;借助测谎判真伪 老汉终得拖欠款[N];徐州日报;2006年
9 周斌;测谎:技术革新能否促成修改立法[N];法制日报;2007年
10 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 张云泉;测谎结论在我国的法律定位[N];检察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红丽;P300测谎技术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腾;论测谎技术在侦查中的运用[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王秋峰;刑事诉讼中的测谎技术和测谎证据[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黄贞如;测谎结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卢佳音;测谎技术和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5 阙立群;浅析测谎结论的证据价值[D];复旦大学;2011年
6 刘明洋;论测谎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张坤;论测谎结论作为证据的价值[D];山东大学;2012年
8 释磊;基于P300和CNV结合的测谎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9 黄清山;论测谎结论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运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10 范程;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汉语语音测谎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27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82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