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社会比较、心理弹性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13 09:22

  本文关键词:社会比较、心理弹性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高中生 主观幸福感 社会比较 心理弹性


【摘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探讨了社会比较、心理弹性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意在加深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和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了解,为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信息。本研究共分两个研究进行:研究一考察社会比较倾向、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INCOM)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中文版及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对450名高中生进行测量,拟了解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的基础上探讨社会比较倾向、心理弹性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二考察社会比较方向、比较类别及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三因素被试问实验设计,通过对218名高中生进行心理弹性分组(高弹性、低弹性)后测试了在不同比较类别(内隐、外显)及比较方向(向上、向下)下主观幸福感的差异。运用相关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社会比较、心理弹性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文研究一与研究二以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倾向、方向及类别)探讨了心理弹性水平不同的高中生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全面的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2)社会比较倾向、心理弹性与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比较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3)高中生的社会比较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弹性的部分中介和调节作用;(4)心理弹性在高中生的比较方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对于低心理弹性个体倾向于通过向下比较获得主观幸福感;而比较方向不影响高心理弹性个体的主观幸福感。(5)心理弹性在高中生的比较类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对于低心理弹性个体倾向于通过外显比较获得主观幸福感,而比较类别不影响高心理弹性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心理弹性在社会比较倾向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和调节的作用;对于不同心理弹性的高中生,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受比较方向及比较类别的影响。
【关键词】:高中生 主观幸福感 社会比较 心理弹性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引言11-12
  • 2. 文献综述12-27
  • 2.1. 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12-17
  • 2.1.1.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回顾12-13
  • 2.1.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13-14
  • 2.1.3. 主观幸福感理论14-16
  • 2.1.4.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概况16-17
  • 2.2. 社会比较研究进展17-21
  • 2.2.1. 社会比较概念的提出与发展17-18
  • 2.2.2. 社会比较的类型18-20
  • 2.2.3. 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0-21
  • 2.3. 心理弹性研究进展21-27
  • 2.3.1. 心理弹性概念的提出与发展21-23
  • 2.3.2. 心理弹性的结构23-24
  • 2.3.3. 心理弹性的理论24-25
  • 2.3.4. 心理弹性与社会比较的关系25
  • 2.3.5. 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5-27
  • 3. 问题的提出、研究框架及研究意义27-29
  • 3.1. 问题的提出27-28
  • 3.2. 研究框架28
  • 3.3. 研究意义28-29
  • 4. 研究一 社会比较倾向、心理弹性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29-38
  • 4.1. 研究目的及假设29
  • 4.1.1. 研究目的29
  • 4.1.2. 研究假设29
  • 4.2. 研究方法29-31
  • 4.2.1. 被试29-30
  • 4.2.2. 测量工具30-31
  • 4.2.3. 数据处理31
  • 4.3. 结果与分析31-38
  • 4.3.1.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31-32
  • 4.3.2.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32-33
  • 4.3.3. 社会比较倾向、心理弹性与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33-35
  • 4.3.4. 心理弹性在社会比较倾向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35-36
  • 4.3.5. 心理弹性在社会比较倾向与主观幸福感间的调节作用36-38
  • 5. 研究二 社会比较方向、类别及心理弹性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验研究38-45
  • 5.1. 研究目的及假设38
  • 5.1.1. 研究目的38
  • 5.1.2. 研究假设38
  • 5.2. 研究方法38-41
  • 5.2.1. 研究程序38
  • 5.2.2. 修订实验材料38-40
  • 5.2.3. 被试40-41
  • 5.2.4. 数据处理41
  • 5.3. 结果与分析41-45
  • 6. 讨论45-51
  • 6.1.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分析45
  • 6.2. 人口学变量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方差分析45-46
  • 6.3. 社会比较倾向与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46-47
  • 6.4. 心理弹性与高中生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47
  • 6.5. 心理弹性在社会比较倾向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上的中介作用47-48
  • 6.6. 心理弹性在社会比较倾向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上的调节作用48-49
  • 6.7. 比较方向、类别及心理弹性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49-51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51-52
  • 8. 结论52-53
  • 9. 建议53-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57-65
  • 致谢65-6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滨;罗伟;;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许文英;;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与提升[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3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4 王小景;;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许书萍;张梦竹;;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6 常保瑞;方建东;;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年01期

7 陈献忠;宋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05期

8 吴世韫;严燕;;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的调查[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9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儿童的压力/逆境认知[J];心理科学;2011年01期

10 陶丽娜;;心理弹性共有观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书萍;徐光兴;;心理弹性研究的科学价值、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许燕平;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彭李;李敏;;不同心理弹性个体对情绪图片刺激的认知偏向[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佳佳;李敏;;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大学生自主神经反应特点的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茹;;基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设计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团体训练[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莎;唐立;;应激情景下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滕秀杰;崔丽霞;;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鲍军超;;体育参与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9 董昒;耿文秀;;团体音乐治疗对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叶艳;范方;;心理弹性研究中变量定向与个体定向的方法[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华勤;“心理弹性”利健康[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2 记者 舒薇 实习生 江文龙;80、90后需补心理弹性课[N];长沙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清俐;心理弹性研究关注人类发展“正能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栾吟之;发展孩子的“心理弹性”[N];解放日报;2011年

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义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爱华;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发展模型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苏;中学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蔚然;中国成人的心理弹性结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陶丽娜;高中生依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素青;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良成;大学生感恩、心理弹性、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夏蔷;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林玉香;农村中职生心理弹性、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9 熊峗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翠翠;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42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842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5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