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和合主义”:建构“国家间认同”的价值范式——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

发布时间:2017-10-23 22:26

  本文关键词:“和合主义”:建构“国家间认同”的价值范式——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和合主义 国家间认同 一带一路 价值范式


【摘要】:"国家间认同"是具有积极与消极双重作用的跨国认同。建构积极的"国家间认同"对"一带一路"方略推进与"丝绸之路新区域"治理有着决定性作用。具有中国思想渊源与丰富外交实践的"和合主义"价值范式,为"国家间认同"建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合主义"所追求的是创造一种体现"类价值"的"国际交往行为"以促进"国际合作",这对开创"国家间认同"新维度,消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同冲突有着重要意义。面对"丝绸之路新区域"治理的复杂语境,"和合主义"范式蕴含着中国式世界主义的价值,因而以"和合主义"为价值范式,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认同建构的根本。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和合主义 国家间认同 一带一路 价值范式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传统安全威胁识别、评估与应对研究”(12—ZD099)
【分类号】:D80
【正文快照】: “一带一路”方略的推进正在构造一个横跨亚欧非的新治理空间,这一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筑的“丝绸之路新区域”具有多重复合性的特点:既是国际的、又是区域的;既是双边的,又是多边的;既是陆上的,又是海上的;既是跨国的,又是跨洲的,还是跨文明的。探索这样一个新区域的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潇枫;;“和合主义”:中国外交的伦理价值取向[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3期

2 金应忠;;“一带一路”是欧亚非的共同发展战略[J];国际展望;2015年02期

3 王义桅;郑栋;;“一带一路”战略的道德风险与应对措施[J];东北亚论坛;2015年04期

4 李文;蔡建红;;“一带一路”对中国外交新理念的实践意义[J];东南亚研究;2015年03期

5 王晓博;;“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东北亚局势与动向——“一带一路”构想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座谈会综述[J];东北亚学刊;2015年03期

6 王毅;;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03期

7 李肇星;;中国是增进国际互信的正能量——在布莱德战略论坛上的发言摘记[J];和平与发展;2014年06期

8 张胜军;;全球深度治理的目标与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04期

9 任晓;;论中国的世界主义——对外关系思想和制度研究之二[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08期

10 张蕴岭;;中国的周边区域观回归与新秩序构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黎丽 兰州大学中国边疆安全中心主任 敦煌与丝路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余潇枫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N];光明日报;2015年

2 吴志成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N];上海证券报;201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孔又专;吴丹妮;;各为其功 筚路蓝缕——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3 杨晓龙;东亚区域主义与中国周边外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李永忠;;浅析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5 谢丽霞;王逍;;浅析中国蛇郎故事的文化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6 赵葆珉;;均势外交与美国中东政策的困境[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2期

7 沈文辉;;从宗教视角透视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的悖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8 范鸿达;洪正;;中国在中东的风险分析:以海湾地区为例[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4期

9 施云;;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意识觉醒与中华民族团结[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邹函奇;评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理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阿平;;肃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学研究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发展中的地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潘亚玲;;中国人对美国的网络民族主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5 林家有;;论孙中山的大中华思想[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黄向春;;“闽越”概念与福建地域文化研究[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雷弯山;;数字化时代畲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实践理性合理化[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8 王飞;;文化多元与人权普适——以和谐社会语境之民族习惯法的发展引导为例[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9 林民旺;;国内观众成本与国际合作[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10 赵广成;;国际体系的中产阶级化与没有收益的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艳雁;达斡尔族舞蹈的流变与传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5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6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包国娟;从城镇化过程中居住格局的变化看民族关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石丽丽;儒家“五伦”思想与中国伊斯兰“五典”思想的比较[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王春荣;U厮Up政权民族关系初探[D];烟台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刘颖;;复合相互依赖理论评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3 韩东育;;“华夷秩序”的东亚构架与自解体内情[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张蕴岭;探求东亚的区域主义[J];当代亚太;2004年12期

5 曹云华;变化中的中国—东盟关系[J];东南亚研究;1995年05期

6 金亨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国际合作论[J];国际论坛;2004年05期

7 王佳殷;苏联解体后的中亚与中国[J];国际政治研究;1995年04期

8 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9 尚会鹏;;“伦人”与“天下”——解读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2期

10 崔顺姬;;“积极和平”对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启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J];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黎丽 兰州大学中国边疆安全中心主任 敦煌与丝路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余潇枫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N];光明日报;2015年



本文编号:1085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085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3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