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融媒体背景下党报“一带一路”报道的框架分析 ——以人民日报融媒体相关报道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17 17:11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积极响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脉搏,携手共同开拓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倡议提出后的四年时间里,有着不同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国家抓住机遇,发生了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释放出合作共赢的正能量,为地区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巨变发生的背后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如何把这些故事挖掘出来,并有效地向世界传播,考验着我国媒体的传播能力。四年来,中国先后举办了四届“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与各国媒体开展对话交流,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各国主流媒体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无疑有助于搭建起各国民心相通的桥梁,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人文环境。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背景,以我国的权威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结合“融媒体”的技术环境,探讨在新形势下党报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是如何进行框架设置的,以及这些框架的特点是什么。文章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对所选样本的报道数量、新闻主题、稿件来源、消息来源、报道形式和报道倾向进行数据统计,然后通过定性研究对选取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从话语...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融媒体背景下党报“一带一路”报道的框架分析 ——以人民日报融媒体相关报道为例


“一带一路”路线图

搜索网,山东师范大学,丝绸之路,硕士学位论文


人民网高级搜索网页图

搜索网,公众,页图


图 1-3 搜狗微信公众号搜索网页图 类目建构曼提出,在传播过程中,框架至少存在于四个位置:传播者、文本、受众和文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将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框架的分析,并结合研究操作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话语权建构的实践创新[J]. 刘小三,陈红.  当代传播. 2017(05)
[2]新闻传播学视野下的“一带一路”:现状与可能[J]. 王大可,冯妮.  东南传播. 2017(08)
[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传播的创新路径[J]. 史安斌,盛阳.  新闻与写作. 2017(08)
[4]融媒体视域下《广西日报》新闻呈现特点研究——基于纸媒版与“两微一端”版的比较[J]. 谭竹君.  新媒体研究. 2017(11)
[5]“一带一路”议题的国际舆情分析[J].   对外传播. 2017(05)
[6]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融媒体工作室”再探媒体融合新模式[J]. 李天行,周婷,贾远方.  中国记者. 2017(01)
[7]“一带一路”话语的媒介生产与国家形象建构[J]. 孙发友,陈旭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11)
[8]个体化叙事 故事化表达 融媒体传播——《大众日报》主题报道改进文风的实践与思考[J]. 廉卫东,李海燕.  中国记者. 2016(11)
[9]党报融媒体在重大灾害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以厦门日报社抗击“莫兰蒂”报道为例[J]. 赵琳.  传媒. 2016(20)
[10]美国主流媒体如何为“一带一路”构建媒介框架[J]. 周萃,康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06)

博士论文
[1]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话语建构与国际认知[D]. 郭璇.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
[2]报道框架、国家形象与新闻生产:《华尔街日报》的涉华报道研究(1979-2013)[D]. 雷晓艳.华中科技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专题报道新闻框架研究[D]. 姚玉娇.新疆大学 2017
[2]“一带一路”战略报道现状及策略研究[D]. 汪晶美.东北师范大学 2017
[3]“一带一路”报道的框架对比研究[D]. 韩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7
[4]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及实践的话语研究[D]. 孙檬.西南大学 2017
[5]“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话语建构与传播[D]. 崔娟.西南大学 2017
[6]“一带一路”:Twitter网络舆情分析与对策建议[D]. 贾爽.南京大学 2016
[7]西北五省省级党报微博“一带一路”传播研究[D]. 李旻.陕西师范大学 2016
[8]“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研究[D]. 刘晓.湘潭大学 2016
[9]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党报话语框架分析[D]. 刘双.北京交通大学 2016
[10]我国对外报道对国家形象构建研究[D]. 司一捷.西南政法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99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3399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f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