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经济走廊的理论溯源及其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9-11 12:44

  本文关键词:经济走廊的理论溯源及其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跨境经济走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次区域经济合作 “一带一路”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以边境口岸城市和跨境交通为依托的跨境经济走廊建设受到相关国家重视。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提出和推进,说明经济走廊建设已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中国推进周边外交的实践路径。本文结合国际关系、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城市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跨境经济走廊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对经济走廊建设的理论溯源、形成机理以及功能演化进行学理分析,并对当今世界上著名的跨境经济走廊建设案例进行梳理介绍,最后总结其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启示。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云南大学西南周边国家社会研究中心;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关键词】跨境经济走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次区域经济合作 “一带一路”
【基金】:2013年云南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云南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早期收获研究” “云南大学青年英才培育计划”项目 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决策咨询项目 云南省高校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次区域合作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的支持
【分类号】:F125
【正文快照】: 跨境经济走廊建设是在相邻国家逐步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跨境经济走廊的建设地域空间是一个“狭长地带”,相关国家选择部分毗邻区域参与跨境经济合作,因此可以巧妙地规避某些政治障碍,进而有效地推进相邻国家间的务实合作。经济走廊建设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鹏飞,邵秋芬;经济增长极理论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02期

2 曹小曙,阎小培;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2003年01期

3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4 陆玉麒,董平;中国主要产业轴线的空间定位与发展态势——兼论点—轴系统理论与双核结构模式的空间耦合[J];地理研究;2004年04期

5 高煦照;;增长极理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7年06期

6 王燕,黄海厚;莱茵河沿岸发展现代物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J];港口经济;2004年06期

7 安江林;西部大开发与现代增长极理论的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8 赵亮;;欧洲空间规划中的“走廊”概念及相关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9 覃柳琴;赵禹骅;;广西临海大通道经济建设的思考[J];桂海论丛;2008年04期

10 孙早;席建成;;产业互补、协调失灵与企业的关联创新[J];当代经济科学;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馨;哈大城市走廊演变机理与功能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厚国;;区域性交通走廊城乡空间保护与利用规划探讨——以104省道宁国路段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李晓琴;覃建雄;;基于协同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3 董静;;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4 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王新军;谢霞;杨建军;;基于规则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法研究——以新疆温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5 何伟;唐步龙;;基于增长极理论的苏北中小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6 钱进;;安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赵亮;宋香谒;;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8 王忠良;华德尊;李春艳;;大气环境容量与工业布局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1期

9 张迦南;赵鹏;;综合运输通道规划方法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费志荣;刘小明;;西部地区综合运输通道规划多目标优化模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鑫;潘爱丰;黄亚平;;交通走廊导向的大城市簇群式空间成长模式优化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3 张爱儒;;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4 颜飞;王建伟;赵雪峰;;城市空间扩张和区域时空收敛的动力机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青年博士论坛“陕西新起点:创新·发展·民生”专题获奖论文选编[C];2008年

5 赵作权;;空间分布经济学研究综述[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官卫华;姚士谋;;基于交通走廊的城市群区域空间成长研究——以宁镇扬区域成长三角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李磊;陈果;;走廊规划:一种新的次区域规划——以成都市成新走廊规划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睿;;经济绩效视角下都市圈空间规划方法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煜坤;黄建中;;2000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交通与空间布局演变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小雨;于吉涛;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宋新华;宁夏矿产资源产业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安宁;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雷国雄;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D];暨南大学;2010年

7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李艳红;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琼;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瑞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发展战略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金玉;高速铁路对运输通道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唐宁;中国融入中日韩经济圈效应探讨:发展中大国经济一体化理论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丽;沿海经济特区创新发展模式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晓华;沿海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佩远;清代东北的驿路交通[J];北方文物;1985年01期

2 衣保中;论清末东北经济区的形成[J];长白学刊;2001年05期

3 高福顺;隋唐辽金时期东北水路交通的开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李树琮;长江经济带与江西生产力布局新格局[J];长江论坛;1997年04期

5 汪淳;李王鸣;;甬台温走廊城市布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6 程必定;区域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安徽财贸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7 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展态势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8 曾鹏;蒋团标;;基于通道经济下的广西中心城市经济走廊构建反思[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1期

9 朱顺娟;郑伯红;;基于城市流的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联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10 史育龙;Desakota模式及其对我国城乡经济组织方式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1998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BMW中经智库专家;[N];中国经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2 李培祥;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毛敏;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客运走廊的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刘贵清;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春才;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6 岳利萍;自然资源约束程度与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姜博;辽宁中部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莉;区域空间结构的点—轴式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韩守庆;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景华;经济增长中的自然资源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卫;交通走廊对城镇形态演变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王先芝;东北地区城市空间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越;东北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孟伟;基于铁路客货流的东北城镇系统空间极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会平;;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巴基斯坦风险分析[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年01期

2 尹虹潘;“渝西经济走廊”城市化之设想[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年03期

3 陈澄海;加快“西江经济走廊”建设实现广西经济腾飞[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3年04期

4 陈天培;;渝西经济走廊对外开放中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尹罡;张e,

本文编号:830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830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c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