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制到礼学——先秦儒家对礼义的探寻
发布时间:2017-10-10 07:00
本文关键词:从礼制到礼学——先秦儒家对礼义的探寻
【摘要】:在中国古代,中华礼制是国家大法,又是道德准则。追求礼义是中华礼制实施中的重要原则之一,"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的重要特点。中华礼制在漫长的形成、衍化过程中,对提升民众道德、提倡仁义政治、维持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宁、缓和民族矛盾、调整国际关系以及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等等方面均起到过极其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发展趋向与演变形态,从而形成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说,中华礼制浸润着中国先民的生存智慧与治国经验。研究中华礼制,发掘其精华,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重新崛起与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本专栏包括三篇论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社会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的阶段性成果,涵及先秦、中古、近代三个时段,均从一个侧面对中国传统礼制作了较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中国 礼制 变迁 现代化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社会变迁及其现代价值》(12&ZD134)
【分类号】:K892.9;K22
【正文快照】: 春秋以降,王纲解纽,礼章荡佚,世风日下,史家称之为“礼崩乐坏”。礼崩乐坏的现实凸显了重建社会秩序的时代主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力图救世,提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意图恢复三代之盛治。面对礼乐衰颓的现实,儒家积极探寻礼义,探寻礼乐文化存在的内在依据,重新赋予礼乐以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建墩;;上博竹书《天子建州》“礼者义之兄”章的礼学阐释[J];孔子研究;2014年03期
2 彭林;始者近情 终者近义——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诠释[J];中国史研究;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天水;;论冯梦龙的“情教”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3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熊寿康;读《辞源》(修订本)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5 王海青;鲁迅论“三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 张颖慧;;敦煌、居延简中的“关、戊、iij”[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李俸s,
本文编号:1004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004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