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京旗官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04:32
本文关键词:清前期京旗官学研究
【摘要】: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中央王朝之一,其官方教育既对前代有所继承,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是与清代特有的八旗制度密切联系的。在清代,为了巩固满族的统治根基,提高八旗子弟的文化素养,,在中央设立了由国子监管理的八旗官学,内务府管理的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以及由宗人府管理的宗学和觉罗学。但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八旗教育制度也逐渐衰落和改制,因此笔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清前期。 本文首先考察了京旗官学。包括专门为京师八旗禁旅设立的八旗官学和外三营官学;为宗室、觉罗设立的由宗人府管理的宗学和觉罗学;为内务府上三旗包衣子弟设立的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本章详细叙述了这些教育机构设立的时间、地点和办学目的,使人们对清前期八旗官学有一个清晰而系统的了解。 其次在考证史料记载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八旗官学的教育制度,分别分析了八旗官学的学生、教师、管理、课程与考试以及官学生的出路。通过叙述八旗官学生的资格、来源和名额,说明在顺康年问八旗官学生主要选拔于官员子弟,延至雍乾时期官学生的选拔不再局限于此,范围不断扩大。官学生的名额起初以佐领为单位,进而调整为以旗为单位,名额最终于乾隆年间固定为八百五十名。在第二节中通过对八旗官学助教和教习的选拔以及其职责范围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八旗官学的制度在不断完善。第三节在论述八旗官学对学生和教师管理的过程中,体现出在八旗官学的管理制度中,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指导方针,教师的评定直接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同时,助教对教习既有监督之权,一旦教习教学不力,助教也会连带受罚。第四节通过八旗官学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到,满族统治者一方面力求通过教育保持本民族的特色,避免被同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吸收先进的汉文化,以提高统治阶层的整体文化水平。八旗官学的学生不分专业,都要严格按照规定参加考试,并以考试成绩评定等级,而且对官学生的出路也有一定影响。第五节详加分析了八旗官学生的出路,可以看出,与其他学生相比八旗官学生的出路更为宽广。 本文第三章试图通过对清前期各朝教育政策的研究,探询清前期八旗的教育特点。首先,清政府把儒学和程朱理学作为清代的统治学说,采取各种措施树立儒学和理学的权威地位;其次,为了加强对八旗子弟的教育,清朝在入关定都北京后,确立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教育方针;而且为了保持本民族的特色,防止满族汉化,提倡“国语骑射”教育原则。八旗官学的教育既保留了满洲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吸收了先进的汉文化,形成了八旗官学特有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清代前期 京旗官学 八旗官学 教育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7
- 绪论7-9
- 第一章 清前期京旗官学的建立9-18
- 第一节 八旗官学与外三营官学10-13
- 一、八旗官学10-11
- 二、外三营官学11-13
- 第二节 宗学与觉罗学13-15
- 一、宗学13-14
- 二、觉罗学14-15
- 第三节 景山官学与咸安宫官学15-18
- 一、景山官学16
- 二、咸安宫官学16-18
- 第二章 八旗官学的教育制度18-41
- 第一节 八旗官学的学生18-20
- 一、八旗官学生的选取资格18-19
- 二、八旗官学生的名额19-20
- 第二节 八旗官学的教师20-26
- 一、八旗官学的助教21-23
- 二、八旗官学的教习23-26
- 第三节 八旗官学的管理26-32
- 一、对学生的管理26-28
- 二、对教师的管理28-32
- 第四节 八旗官学的课程与考试32-36
- 一、八旗官学的课程32-34
- 二、八旗官学的考试34-36
- 第五节 八旗官学生的出路36-41
- 一、参加科举考试和考取恩监生36-37
- 二、考取各部院衙门的低级官吏37-41
- 第三章 清前期八旗教育的特点41-47
- 第一节 文教为先、严格学规41-44
- 第二节 提倡“国语骑射”,保持民族特色44-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彦臣;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家璇;清代辽宁学校德育中的满族文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52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0529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