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汉末年传统才性观的危机

发布时间:2017-10-21 00:30

  本文关键词:论东汉末年传统才性观的危机


  更多相关文章: 东汉末年 才性 蔡邕 仲长统 清议


【摘要】:总论 才性问题作为汉末探寻理想人物素质标准的公众话题,历史渊源久远。它在汉武帝时期因董仲舒人性论对政治人物的设想而深化,并因东汉末士大夫、太学生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社会冲突体现了传统才性观的危机而诱生对传统才性观与现实矛盾的理论思考,使政治问题上升为思想界中的哲学问题。 桓灵之季的主流才性观遵循儒学阶层理想主义的才性体用本末合一的要求,建安前后的主流才性观则发展为曹操制度化的现实主义的才能至上原则。这个发展过程中汉末权势阶层争夺政治人物标准的阐释权,体现了才性观的阶层性、时代性特征和才性问题在哲学角度上一般性和特殊性,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才性问题在作为政治问题的表象背后,蕴含了思想文化的深层意义,承载了汉末哲学的时代性课题。汉末哲学中个人目标与社会标准的统一途径,人性论内涵,对人的规定性的不断演进等,表现了中国哲学的入世特征,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界论及东汉党锢,多站在代表正统、道德的士大夫立场,表现出对宦寺阶层行为的轻贱。本文欲突破这一思维框架,从宦寺所代表的社会下层民众努力争取向上社会流动而重新建构政治人物标准的角度,予东汉党锢新的理论阐释。 分论 论蔡邕的才性观 历代对蔡邕的才性特征尤其是道德的评价褒贬不一,这种模棱昭示蔡邕的行为对道德的体现包含向两种方向解释的可能。本文试图揭示蔡邕对才性问题中政治人物的道德素质的真实看法。蔡邕的才性观在儒学立场上既有继承和守旧,又有因时代变迁对才性内涵新的创新和改造。蔡邕的才性观是由清流阶层经明行修的主流才性观到宦寺阶层继承者曹操才能至上的主流才性观的中间过渡,对于看待建安之前的转型社会对公众领袖人物的标准是很有意义的。 论仲长统的才性观 仲长统是一位受儒学熏染的逸民文人。本文从仲长统独特的社会身份出发,观察研究他对曹操“唯才是举”思想的呼应和对儒学士大夫阶层“以德取人”思想的批判,来探讨建安时代才性观的精神。仲长统汲取主流才性观的时代精华,看到以道德为标准的流弊,主张由才智之士来改造社会,并且对儒学阶层作为存在依据的整合社会合理秩序的政治人物标准进行反思而否定了作为传统权威存在
【关键词】:东汉末年 才性 蔡邕 仲长统 清议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34.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8
  • 1 绪论8-10
  • 2 总论10-35
  • 2.1 传统才性观的内涵10-14
  • 2.2 传统才性观在东汉末年的危机14-26
  • 2.2.1 桓灵时期14-22
  • 2.2.2 建安时期22-26
  • 2.3 东汉末年传统才性观危机的理论突破26-27
  • 2.4 东汉末年传统才性观危机的深层次意义27-33
  • 2.5 东汉末年传统才性观危机的时代性课题33-35
  • 3 分论35-62
  • 3.1 论蔡邕的才性观35-45
  • 3.2 论仲长统的才性观45-49
  • 3.3 论清议中的才性观49-62
  • 4 结论:东汉末才性问题的基本思想62-64
  • 参考文献64-68
  •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68-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庆磊;;艺术珍品——武氏祠汉画像石[J];艺术·生活;2000年06期

2 高二旺;;论汉代妇女贞节礼教的定型[J];江汉论坛;2011年08期

3 汪海波;;中国最早的佛寺:“浮屠祠”——襄樊出土“陶楼”模型辨析[J];佛教文化;2010年04期

4 张雅娟;;炽烈情思 飞跃河汉——《迢迢牵牛星》简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2期

5 王宏春;;“用才能人”曹操[J];中国人才;2011年17期

6 二子;;奥运三国志[J];黄金时代;2008年08期

7 韦正;方笑天;李飞;;河南省淅川县香花镇杨河组的四座汉墓[J];南方文物;2011年02期

8 ;超级网虫诸葛亮[J];男生女生(金版);2002年05期

9 张瑜;;从《维摩诘经》看汉末三国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倾向[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10 殷凌飞;;魏晋神仙道教与阮籍[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森本淳;;东汉末年的羌族与汉族[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升新;;马年相马谈用人[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顾琳;;试论六朝时期建康的邸[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贺普超;;陕西葡萄的过去和未来[A];葡萄研究论文选集[C];2003年

5 邹云涛;;试论三国时期南北均势的形成及其破坏[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6 杨再年;;“孙钟种瓜”刍议[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郝虹;;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与东汉党人的人生价值观[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8 文敏;;秦汉与匈奴关系概述[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9 朱仲余;;“胸痹”、“心痛”探索与释疑[A];2009年全国基层优秀中医表彰大会暨全国第二次民间验方、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承宗;;孙坚的崛起与战死[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瑾;东汉末年战乱 东沓县·中原学者传播文化[N];大连日报;2010年

2 余敦康;一种生命的学问[N];光明日报;2007年

3 实习记者 陆睿;“国宝”赵仪碑:书法史上“失落的指环”[N];雅安日报;2008年

4 国风;汉末以后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上)[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

5 ;“食者众而生者寡”之忧[N];上海证券报;2007年

6 徐焰;疫病甚于刀剑[N];解放军报;2006年

7 徐风 刘冬;真假伯乐[N];吉林日报;2006年

8 李静;才性超逸 校雠大家[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张传禄;什么是“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康梁;MP4开演三国风云[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文;原初农业社会私有产权起源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2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沈薇薇;郑玄《诗经》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高长山;蔡邕文学活动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肖能;魏晋的自然主义[D];复旦大学;2011年

6 傅志前;从山水到园林—谢灵运山水园林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万晓刚;伤寒学术发展史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8 徐华;汉魏之际艺术精神的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米鹂;张仲景医方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10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娟;论东汉末年传统才性观的危机[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2 郭利;论东汉的私家武装[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付雅丽;《释名》中的医学内涵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赵云;《人物志》人物品鉴的审美解读[D];郑州大学;2007年

5 张莉;两汉青州官吏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6 赵敏;刘勰的创作才性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奕英;《才性与玄理》中的身体意识探微[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成东建;《古诗十九首》与汉末士文化[D];兰州大学;2007年

9 楚永娟;《孔雀东南飞》和《不如归》的婚姻悲剧比较[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郑艳玲;公安三袁与袁枚性灵说的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70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070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0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