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家对雅俗文化的审视与抉择

发布时间:2017-10-22 19:14

  本文关键词:论先秦儒家对雅俗文化的审视与抉择


  更多相关文章: 儒家 雅文化意识 雅俗文化观 隆雅敛俗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既有“礼崩乐坏”的政治改革,又有“百家争鸣”的学术育成,整体呈现出一种文化转型时代的蓬勃朝气。这一阶段,西周贵族式文化秩序坍塌,俗世文化浮现到社会表层,对原有的上层社会正统文化冲击剧烈。面对这种文化交融和文化转型,在士阶层的普遍意识形态里出现了较明晰的“雅文化”意识。本文以先秦儒家的“雅文化”意识为切入点,来尝试分析儒家对雅、俗文化转型的思想审视,从正面探讨儒家雅俗文化理论内涵,这对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文变化全景有着重要的意义。 鉴于“雅”意识的产生是相对于“俗”文化的冲击而生成的,因此本文论述的范围重点将放在先秦儒家雅文化意识的结构透视上。先秦儒家雅文化意识是先秦儒家雅俗文化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探析这一文化意识,对于从宏观角度上把握雅俗文化观念的理论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架构,即雅文化意识的人文主体“雅人”、行为风范“文雅”、活动准则“典雅”、价值体现“和雅”和理想境界“清雅”。把握了这五个方面,就可以概览先秦儒家对雅文化的总体审视了。 先秦儒家对雅俗文化现象的审视和思考,构成了儒家雅俗文化观念的理论内涵,整体上呈现出“隆雅敛俗”的特色。具体来说,其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动态阶段:尚雅卑俗——雅俗并陈——雅俗相化,并于后世走向了一种精神贵族的立场。 先秦儒家雅俗文化观念的历史定位,重点体现在对后世士人产生的影响上。既引导着士人形态的变迁;同时,其精神最终定位于在野士人对抗世俗权力文化的立场上去,并定型为体制外的在野士人文化,促成了后世士人政治两重性心理的形成。
【关键词】:儒家 雅文化意识 雅俗文化观 隆雅敛俗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7
  • 引言7-10
  • 一 先秦儒家雅俗文化观念形成的背景10-16
  • (一) 政治、社会风气的巨变10-13
  • (二) 先秦儒家雅俗文化观念的历史传承13-14
  • (三) 先秦儒家雅俗文化观念的思想渊源14-16
  • 二 先秦儒家雅俗文化观念的人文内涵16-35
  • (一) 先秦儒家雅文化意识的构成16-32
  • (二) 雅文化意识与俗文化意识的思辩32-35
  • 三 先秦儒家雅俗文化观念的历史定位35-40
  • (一) 对士阶层形态的发展演变的影响35-37
  • (二) 对秦汉士人产生的影响37-40
  • 小结40-41
  • 参考文献41-43
  • 后记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书群;浅谈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关系[J];兵团党校论坛;1994年06期

2 马建辉;试论文艺的雅与俗[J];河北学刊;1997年05期

3 周锋;雅俗观念的起源及其政教原因[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4 汪肖良;雅俗文化之争的文化反思[J];学术月刊;1996年12期

5 谈文良;;试论先秦“雅”的标准[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6 王齐洲;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建军;诗经与周文化考论[D];苏州大学;2001年

2 刘东影;“变风变雅”考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鲍震培;中国俗文学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娟;《诗经·大雅》与礼乐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晓娟;《诗经》与周代礼乐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797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0797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3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