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弃修长城之检讨

发布时间:2017-10-27 06:29

  本文关键词:唐初弃修长城之检讨


  更多相关文章: 唐初 突厥 长城


【摘要】:就中原农耕与北方游牧政权的特性而言,定居型政治体出于自保,修筑长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其前提则是双方的对峙。唐朝立国后其战略旨向突进草原,构筑南北一统之王朝,长城修筑的价值因此而丧失。唐朝初起与东突厥的虚与委蛇、总管府之施行与关中要地之驻防等措置,盖皆系此方略成型衍化之环节。唐朝此种战略之出台,固然有双方具体的内外动因,但唐初宗室之胡系文化之渊源,实是外在战略之内因。就此而言,唐的胡汉组合,值得再深入讨论。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唐初 突厥 长城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历代长城研究》(项目编号:10JZD0007)之子课题《长城地带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K242
【正文快照】: 长城史研究领域在讨论长城的问题时经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唐朝不修筑长城(作为防御手段)?人们给出的答案通常是:唐朝控制的地域幅度超出了长城,深入北部草原,形成南北统合的局面,长城就丧失了修筑的必要性。?形成疑问的人们经常求诸文献作为论证的依托,典型的理据是唐太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锦绣;;方阵、精骑与陌刀——隋唐与突厥战术研究[J];晋阳学刊;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程美华;;略论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王国良;郭蕾;;欧阳修与北宋儒学复兴运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白丽云;;试析全球化形势下中西文论现代转换之可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吴肖丹;;《文心雕龙·诏策》书写传统的转变——以唐宋两篇制诰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张琳琳;;从开放到简约:唐宋服饰文化的变易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8 查明昊;;唐五代宫廷诗僧群体诗风的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陈凌;;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的新尝试——《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评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乐黛云;;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小叶;;从康有为“两考”的不同反响看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李鸿宾;;关于长城保护与发展的几点看法[A];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蔡鸿生;;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4 束锡红;;伯希和与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考论[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5 李华瑞;;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6 李相正;张剑光;;钱大昕研究两《唐书》的成就[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7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贾小叶;;激进与渐进:湖南维新变法的不同路径[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0年卷[C];2011年

9 李清良;;异质文化的“激发”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10 周启超;;多方位的吸纳 有深度的开采——关于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基本理路的思索[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4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晓林;唐律“七杀”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袁志鹏;论唐代三受降城和盐州城的修筑[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2 鲁海军;志磐<佛祖统纪>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3 白银银;论欧阳修词中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兴爱;《诗经·邶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方东明;唐代外戚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侯威;汉魏六朝史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霍本科;《云溪友议》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张培;欧阳修与苏轼的诗学思想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熊文明;宋初儒学道统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徐威;广告视野下的新生活运动[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汉魏洛阳城初步勘查[J];考古;1973年04期

2 戴应新;;统万城城址勘测记[J];考古;1981年03期

3 李文信;;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下)[J];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中义;;北亚突厥百年研究(1900—2000年)[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2 王清泉;;突厥政权和亲策略的演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3 ;“东突厥斯坦”问题的由来[J];兵团建设;2009年13期

4 阿不来提·艾合买提;;浅论突厥人的手工业[J];黑龙江史志;2010年09期

5 余潇枫;徐黎丽;;突厥变迁史中的认同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黄艳;;唐与突厥关系初探[J];商;2013年12期

7 马长寿;;论突厥人和突厥汗国的社会变革(上)[J];历史研究;1958年03期

8 马长寿;;论突厥人和突厥汗国的社会变革(下)[J];历史研究;1958年04期

9 臧嵘;突厥和隋王朝的关系试探[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10 吴景山;突厥并非以铁立国辨[J];民族研究;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芒·牧林;;古突厥文来源新探[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耿世民;;古代突厥文[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3 陈宗振;;突厥文[A];中国民族古文字[C];1982年

4 张颔;;“索达干”解——兼谈隋唐之际突厥族在山西的活动[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5 龚方震;;十世纪前突厥与匈牙利的关系[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C];1981年

6 王荣全;;有关唐高祖称臣于突厥的几个问题[A];唐史论丛(第七辑)[C];1998年

7 李树辉;;葛逻禄新论[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8 阿西木·图尔迪;;一个古代字母的读音质疑[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9 陆庆夫;陆离;;论吐蕃制度与突厥的关系[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州委台办主任、州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曹永基;从新疆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史看“东突厥斯坦独立论”的反动本质[N];巴音郭楞日报;2009年

2 张文全;突厥的来龙去脉[N];吐鲁番日报(汉);2014年

3 现代国家关系研究所 郭晓兵;“东突”问题的历史渊源[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2年

4 岳凤玉;乌拉盖境内的古墓葬遗存[N];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

5 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潘志平;“东突”恐怖主义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佘骏;探寻上古音系里的民族语言(上)[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1年

7 徐焰;强军与礼义兼用造就贞观之治[N];解放军报;2007年

8 都人;新疆、西域和中国[N];华夏时报;2001年

9 金重远;从突厥铁骑到“欧洲病夫”[N];东方早报;2012年

10 ;新疆人面巨石从何而来[N];北京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阿布都沙拉木·旭库尔;古代突厥文碑铭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洪勇明;回纥汗国古突厥文碑铭语言和历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肖爱民;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苗天宝;古突厥族史学初探[D];兰州大学;2009年

2 哈斯巴特尔;《阙特勤碑》所含突厥历史与文化管窥[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王刚;冷战后的泛突厥主义和“东突”恐怖主义[D];外交学院;2002年

4 岳雪莲;隋与突厥经济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5 巨克梅;论中亚突厥化的历史进程[D];兰州大学;2007年

6 邓伟;隋至唐初的东、西突厥关系[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亚东;泛突厥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D];青岛大学;2013年

8 祝林;西魏至唐初长安政权对河曲地区的经营[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宋新伟;论“东突”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分析[D];新疆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02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02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6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