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元代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儒学在元代的影响
【摘要】: 以“仁”为核心的儒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各族人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本文分四个部分探讨了儒学在元代的影响。 第一部分阐述儒学在元代的继承和发展。在儒士们的积极努力和蒙古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儒学在元代得以延续和张大,出现了几位儒学大师。元代儒学有自己的特色,在儒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探讨儒学对蒙古统治者及各项政策的影响。蒙古统治者对儒学由无知到推崇,进而推行“以儒治国”的方针,将儒学思想贯彻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充分发挥儒学拨乱反正的社会功能。蒙古统治者为确保民族特权,推行民族歧视政策,造成儒生地位低下,民族矛盾加深,加速了元帝国的崩溃。 第三部分论述儒学在边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和影响。在任职边陲的儒臣的积极倡导下,儒学在岭北、云南、贵州等地迅速传播,,改变了这些地区的风俗,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第四部分剖析了儒学对元代文化的影响。蒙古统治者对戏曲的爱好与儒生卑下的地位,促成了元代杂剧的繁荣。杂剧极力宣扬儒学教义,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化作用。
【关键词】:元代 儒学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K247
【目录】:
- 中文摘要2
- 中文关键词2-3
- 英文摘要3-4
- 英文关键词4-60
- 参考文献60-6
- 一、儒学在元代的张大6-15
- (一) 儒学在元代的继承和发展6-11
- (二) 元代儒学的特点与历史地位11-15
- 二、儒学对蒙古统治者的影响15-51
- (一) 儒士们积极用世15-18
- (二) 蒙古统治者对儒学的认识和推崇18-22
- (三) 儒学对蒙古统治者政策的影响22-51
- 三、儒学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51-54
- (一) 岭北地区51-52
- (二) 云南52-53
- (三) 贵州53-54
- 四、儒学对元代文化的影响54-59
- (一) 杂剧54-58
- (二) 小说58-59
- 结语59-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继中;文学何以沦为道德之婢?——世俗地主文化构型研究之一[J];江汉论坛;1989年08期
2 张永义;现代儒学的出路——读《儒学的现代转折》[J];学术月刊;1994年06期
3 姜东;;儒学:面向21世纪的智慧[J];走向世界;1994年06期
4 黄尚明;对儒家思想历史地位的认识[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5 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正[J];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6 陈立胜;“儒学经典诠释传统”与“我们”[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吴光;关于儒学价值观普世性问题的思考[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韩东育;历史上东亚的儒学对话及其现实意义[J];日本学刊;2005年02期
9 宋祖红;儒学对土家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5年01期
10 卢成杰;试论吉祥图案的儒学艺术思维方式[J];韶关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震云;马宗昌;;关于儒学经学国学的关联及其当代意义[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2 耿淑玲;伍成泉;;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世俗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解光宇;;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物质(兼论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高登智;;儒学远播云南[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5 徐克谦;;儒学基本原理与当代民主政治[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马来平;;儒学必定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7 陈立;;古代越南儒学教育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齐红深;;论贺钦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陈治国;;两种“孝”观念:儒学的与基督教的[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欧阳觉吾;;缅怀儒学正宗—朱文公[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 汤一介;儒学与生态[N];人民日报;2003年
2 四川大学法学院 喻中;心性儒学:规范中国人生活的彼岸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浙江省儒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吴光;“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N];北京日报;2010年
4 记者 博悦;“儒学与儒商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林桂榛;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N];光明日报;2004年
6 叶楚炎;儒学:二十一世纪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山东举办省校共建儒学高等研究院座谈会[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记者 王端鹏;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成立[N];济南日报;2010年
9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作为哲学的儒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程惠哲 任慧 文字整理 张敬华 潘源 肖庆;中国的孔子 世界的儒学[N];中国文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2 王梅花;<阿萨拉格齐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D];内蒙古大学;2004年
4 刘岳兵;日本近代儒学思想研究(1868-1945)[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包红梅;论蒙古史传文学向历史小说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祝良文;初唐宫廷诗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赫广霖;戏曲与儒学[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李昱岩;蒙俄和黑龙江矿产资源优势比较与矿业投资环境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李文君;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贺万里;鹤鸣九皋[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棠;儒学在元代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常晓洲;论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4年
3 杨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儒学继承[D];河海大学;2004年
4 王赛艳;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小玲;从《儒林外史》看吴敬梓对儒学现状与命运的省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运磊;《论语》“和”辨及“和谐管理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7 贾微;梁启超儒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黄玉环;中国古代法医学发展史及相关文献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07年
9 步蕾英;《空青水碧斋文集》校注[D];广西大学;2005年
10 崔荣;试论林罗山的朱子学思想[D];延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03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0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