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传持与宋代民俗风情——以宋代祈雨习俗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7-10-27 11:28

  本文关键词:密教传持与宋代民俗风情——以宋代祈雨习俗为中心


  更多相关文章: 密教 祈雨 习俗


【摘要】:密教一宗,形成于有唐一世。密宗法脉,经"会昌法难"及刀兵之劫,顿失往日之盛,渐趋式微,但已深入民间日常生活的习俗中。辗转入宋,化俗流布,写经造幢,祈雨持咒,不一而足。其中之祈雨习俗,多与密教关涉。对宋代祈雨习俗中的密教影响因子等诸方面展开论述,可以进一步说明密教虽经"会昌法难"的洗劫,但至宋仍是影响现实生活的一支重要的宗教力量。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密教 祈雨 习俗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项目编:10&ZD104) 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规划项目“密教传持与宋元社会”(项目编号:11YJA77005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K244
【正文快照】: 源于上古的祈雨习俗,作为传统的中原巫术文化中的一种祭祀仪式,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及至唐宋等不同的朝代,都与当时的文化交融互汇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佛教传入中原以后,祈雨仪式又因多元文化的交融,尤其是宗教世俗化的直接影响而发生变异。祈雨术的异变,前贤早已抉示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叶明生;试论“瑜伽教”之衍变及其世俗化事象[J];佛学研究;1999年00期

2 黄心川;《汉传密教》序[J];佛学研究;1999年00期

3 严耀中;试论唐五代的密教与社会生活[J];佛学研究;2004年00期

4 刘弘;凉山佛教密宗石刻的初步研究[J];四川文物;1999年04期

5 宿白;;法门寺塔地宫出土文物反映的一些问题[J];文物;1988年10期

6 黄心川;印度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J];宗教学研究;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李霞;;论皖江佛教传播中心与文化特质的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阚绪良;《世说新语》词语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吕斌;;支遁生平事迹及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陶礼天;《出三藏记集》与《文心雕龙》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7 俞晓红;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伦理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张勇;;寒山的论诗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邹星旺;;论赋对变文讲唱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10 王战睿;;理趣符老庄,风神类谈客——论魏晋之际的士僧交往与融合[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爱宾;;钱弘O觥⒑捍芙逃氡嬗∷鞑糩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屈直敏;;从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看唐代的知识、道德与政治秩序[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3 刘永明;;论敦煌佛教信仰中的佛道融合[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4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和疾病状况看西域在汉晋时期佛教东渐中的作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叶明生;;陈靖姑信仰略论[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6 李兆健;;慧然独悟 昭然共明——禅学与中医心理治疗浅谈[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楠楠;;朱士行——汉地第一位开创中西文化交流的僧人[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8 杜斗城;许栋;;善无畏来华途经“龙宫”考[A];龟兹学研究(第四辑)[C];2012年

9 霍旭初;赵莉;;克孜尔石窟出土“陶祖”初步研究[A];龟兹学研究(第五辑)[C];2012年

10 郭美星;;试论“玄佛合流”的历史进程及其当代意义[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7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宏涛;古代域外普贤信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丽娜;牛头禅佛性论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丹;《沧浪诗话》的语言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鹏飞;音乐的宗教[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唐丽星;早期道教的行香文化[D];南昌大学;2010年

8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徐英军;宋代阴司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臻辉;历史文化地理视野下的清水祖师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信如;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J];佛学研究;2000年0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耀中;试论唐五代的密教与社会生活[J];佛学研究;2004年00期

2 侯慧明;张文卓;;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03期

3 郭磊;;韩国密教略考[J];佛学研究;2011年00期

4 何孝荣;;论明宣宗崇奉密教[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7期

5 吕建福;;关于中国汉传密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法音;1989年01期

6 吕建福;论密教的起源与形成[J];佛学研究;1994年00期

7 林明珂;;《密教发达志》读后[J];文献;1998年02期

8 吕建福;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及其重要概念[J];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01期

9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特点与定位——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之一[J];边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10 黄阳兴;;中晚唐时期四川地区的密教信仰[J];宗教学研究;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沈卫荣;;重构十一至十四世纪的西域佛教史——以俄藏黑水城汉文藏传密教文献为中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魏常海;;中国佛教密教与日本真言宗[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3 吴慧;;“北斗八女”考释另附汉译密教佛经中南斗北斗的道教色彩分析[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道贵;敦煌研究又添新成果[N];人民政协报;2003年

2 乌云高娃;沈卫荣:初探蒙古接受藏传密教的西夏背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邢霞;佛教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N];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沈卫荣;大师的谬误与局限[N];东方早报;2011年

5 热贡·卡尔泽杰;浅谈“热贡文化”范围界定[N];黄南报;2006年

6 沈卫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汉藏佛学研究中心;藏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黎晓铃;福建密教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永斌;悟光法师密教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彭建兵;敦煌石窟早期密教状况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唐希鹏;中国化的密教——《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党措;吐蕃时期法成在敦煌的密典传译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03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03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9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