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海洋政策与环渤海区域的海上贸易

发布时间:2017-10-29 16:09

  本文关键词:清前期海洋政策与环渤海区域的海上贸易


  更多相关文章: 清朝前期 政策 环渤海区域 海上贸易


【摘要】:渤海是我国内海,位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东部与黄海北部相连,就范围而言,环渤海区域是由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及其环绕这些海域的海岸带陆域所构成。因独特的区位特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环渤海区域自古就是我国北方同国内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海上贸易传统也早已有之,明清两代定都北京之后,本区成为拱卫京畿的海上门户,愈加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清代,环绕渤海沿岸的主要是奉天、直隶和山东等地,在经历了明朝前期长时间的禁海之后,,环渤海区域内部及其与外部海域的贸易活动在明朝后期开始复苏,渐有不断发展之势,然而,清朝建立直至鸦片战争之前,统治者对海洋政策进行了多番调整,时开时禁,对环渤海区域海上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朝前期的海洋政策,其大体可分为四个发展时期:顺治十二年(1655)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是清初严厉禁海时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为四口通商时期;此后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为广州一口通商时期。清朝前期只有在最初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其余一百余年时间总体仍是开海贸易政策,但由于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清前期的海洋政策不断收缩、被动防守,是一种保守的有限制的开海贸易政策。 清初,为了切断郑成功集团与东南沿海地区的联系,统治者推行了严格的禁海、迁海政策,导致环渤海区域在明朝后期逐渐活跃的海上贸易活动再次受挫,山东、直隶和奉天沿海一带的社会经济均受到极大影响。由于渤海沿岸距离台湾及东南沿海较远,禁海于百姓有损,于朝廷也无益,在朝廷官员及有识之士的呼吁下,清政府对环渤海区域的海禁政策最先出现松动,区域内部逐渐兴起海上贸易活动。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已基本肃清东南海面,正式下令解除海禁、实行开海贸易,并于次年设立了江、浙、闽、粤四海关,沿海各地的海上贸易活动开始进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环渤海区域,随着东北地区的开发,区域内的粮食海运贸易逐渐繁荣,而南方商船也不断驶入渤海海面,南北海域的贸易往来和商品流通加快。此外,渤海沿岸各地与朝鲜、日本等一衣带水的海外邻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传统的贸易关系。 乾隆时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狂热的海外扩张浪潮,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列强,清朝统治者大为警觉,加上此前四口通商时期的诸多弊政以及传统的天朝上国心理,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毅然关闭三口岸,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如此一来,更加限制了本就没有对外通商口岸的环渤海区域与西方各国的直接贸易往来,对外贸易只得通过转口贸易进行。但与此同时,环渤海区域内部及其与南方沿海各地的海上贸易则得到进一步发展,本区粮食输出能力不断提高,南方各省及海外货物也随商船源源不断地进入渤海沿岸各地,天津、烟台以及锦州、营口等港口城镇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为渤海沿岸的重要贸易港口。而野心不断膨胀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拥有广阔腹地的环渤海区域越发觊觎,鸦片走私贸易开始在本区蔓延,最终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将天津、烟台和营口开辟为通商口岸,环渤海区域的海上贸易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清朝前期开海贸易阶段,环渤海区域的海上贸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始终以国内市场为主,当极具冒险精神的东南沿海地区不断与西方海商接触、碰撞之时,环渤海区域因独特的区位特征,其海上贸易活动总是受到多方限制。在各阶段海洋政策的主导下,环渤海区域缺乏直接对外贸易的机会,虽然沿海形势得以肃清,但也导致本区的海上贸易活动在清朝前期与东南沿海相比,始终显得有几分无奈和沉闷,对外发展动力不足,明显带有封闭型经济的保守色彩。
【关键词】:清朝前期 政策 环渤海区域 海上贸易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52.9;K249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6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11-12
  • 1.选题来源11
  • 2.选题意义11-12
  • (二)相关界定12
  • 1.时间界定12
  • 2.空间界定12
  • 3.概念界定12
  •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2-16
  • 1.关于清代环渤海区域整体研究的概况13-14
  • 2.关于区域内各地区内外经济往来的研究现状14-16
  • 一、明至清初海洋政策的调整16-27
  • (一)明朝海洋政策的调整16-21
  • 1.明前期的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17-19
  • 2.明后期海洋政策的调整19-21
  • (二)清因明制——清初的朝贡体制与海禁政策21-27
  • 1.清初的国内环境及国际形势21-23
  • 2.清初的朝贡体制和海禁政策的出台23-27
  • 二、清初禁海时期环渤海区域的社会与经济27-43
  • (一)环渤海区域的区位特征和农业经济的恢复27-34
  • 1.环渤海区域的区位特征28-30
  • 2.清初环渤海区域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0-32
  • 3.环渤海区域的海洋经济传统32-34
  • (二)禁海时期环渤海区域的海上贸易34-39
  • 1.禁海、迁海在环渤海区域的实施34-37
  • 2.环渤海区域海上贸易的沉寂37-39
  • (三)环渤海区域日益高涨的开海呼声39-43
  • 三、四口通商时期环渤海区域的海上贸易43-66
  • (一)康熙时期海洋政策的调整43-48
  • 1.从“禁海”到“开海”的转变43-45
  • 2.局部禁海——南洋禁航令45-48
  • (二)开海贸易下环渤海区域的发展48-59
  • 1.区域内的粮食贸易发展48-51
  • 2.与南方沿海的贸易往来51-56
  • 3.与海外邻国的经济交流56-59
  • (三)对海上贸易的限制政策59-66
  • 1.对海船制造的限制60-62
  • 2.对出洋货物的限制62-66
  • 四、一口通商时期环渤海区域的海上贸易66-84
  • (一)广州一口通商与防夷规条66-72
  • 1.广州一口通商政策的出台67-69
  • 2.防范外商规条的推行69-72
  • (二)一口通商下环渤海区域的海上贸易72-81
  • 1.与南方地区海上贸易的持续发展73-76
  • 2.沿海港口城镇的发展76-81
  • (三)西方列强对环渤海区域的觊觎81-84
  • 五、清前期环渤海区域海上贸易发展的特点84-90
  • (一)保守色彩浓厚84-85
  • (二)区域内贸易往来密切85-87
  • (三)晚清开埠后的新发展87-90
  • 结语90-92
  • 参考文献92-98
  • 后记98-9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琳;万历四十六年至天启七年海运济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胡思庸;;清朝的闭关政策和蒙昧主义[J];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02期

3 谢必震 ,黄国盛;论清代前期对外经济交往的阶段性特点[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年06期

4 许檀;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夏秀瑞;清代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J];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02期

6 王永曾;清代顺康雍时期对外政策论略[J];社会科学;1984年05期

7 许檀;;清代前期的沿海贸易与天津城市的崛起[J];城市史研究;1997年Z1期

8 李骏;明清时期闭关自守政策及其历史教训[J];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05期

9 王日根;;清前期海洋政策调整与江南市镇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12期

10 谢景芳;;论清代奉天与内地间粮食海运贸易[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福美;清代沿海贸易与天津商业的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魏书杰;中国海上贸易发展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本文编号:1113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13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6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