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神录》、《江淮异人录》与五代十国江南民众信仰观念

发布时间:2017-10-30 00:29

  本文关键词:《稽神录》、《江淮异人录》与五代十国江南民众信仰观念


  更多相关文章: 《稽神录》 《江淮异人录》 五代十国 江南 民众信仰


【摘要】: 五代十国上承李唐,下启赵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目前对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对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人们的信仰近些年来也日益得到关注,但是据我看到的研究成果,专门系统论述的尚不多。就历史上的信仰而言,这个时期是个很重要的过渡,所以,对此做专门的考察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我选择徐铉的《稽神录》和吴淑的《江淮异人录》作为主要材料,以江南地区为典型对五代十国时期人们的信仰的若干方面加以考察。 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所要探讨的江南地区的范围及选取徐铉的《稽神录》和吴淑的《江淮异人录》来考察五代十国江南民众信仰观念的特点的原因。 第一章,《稽神录》与《江淮异人录》概述。利用前人记载的文献资料以及今人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两书的作者、生平事迹、创作年代、内容特色、价值以及版本流传情况等做一简略介绍,从中可看出,两书不仅仅在文学上对有宋一代小说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因其所记载的内容讲求信实、质直少文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别具特色的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视角,颇具史料价值。 第二章,《稽神录》、《江淮异人录》与五代十国江南民众信仰观念。本章就两书记载的材料进行分析、分类,从其中所反映出的民众的观念选取了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如,各式各样的预言,体现出的民众对命运的关心与对天意的探求。民众对此的心理是复杂而矛盾的,,既想了解自身命运,又会产生无法摆脱命运和“天意”的无奈。这一时期儒释道三家互相融合,出现了儒家为基础,佛道为辅助的局面,反映出这一特殊时期民众对自身的关注和各种观念的积极渗透,特别是儒释道三家取长补短、互相融合,无论是佛道结合,还是佛儒融合,都以儒家为中心,道佛以适应儒家的方式向其靠拢。在本章还分别就材料所反映出来的民众信仰观念中儒释道三家各自侧重点及特点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信仰的淫祀化进一步加深,且与佛道相结合,更具生命力。本章还就材料中所反映出的人与鬼神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具体地,有几个典型观念:平等意识,人与鬼神互惠互利、友好相处:人在鬼神面前的低微,命运交给鬼神来裁决,或者鬼神祸害于人、抢夺人的正当权益,而人也会欺骗神灵等等。总而言之,人与鬼神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界限的。 结论部分,通过前面分析,得出几条基本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江南民众信仰呈现出多样化、多神化、淫祀化现象明显等特征,也反映出在各种信仰观念的流行中,对现实与自身的关注无疑是一个重要推动力。这个时期江南民众信仰除继承了唐以来的特点外,还有因其所处的特殊地域、政治特色、经济文化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特色,本文亦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略的分析。而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下层社会,都存在对鬼神等的信仰,且互相影响,上层统治者还将信仰作为一种统治手段加以利用。
【关键词】:《稽神录》 《江淮异人录》 五代十国 江南 民众信仰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第一章 《稽神录》与《江淮异人录》概述10-23
  • 第一节 徐铉与《稽神录》10-18
  • 一 徐铉生平家世10-13
  • 二 《稽神录》成书时代、故事创作者、内容特色及史料价值13-16
  • 三 《稽神录》的版本16-18
  • 第二节 吴淑与《江淮异人录》18-22
  • 一 吴淑生平18-19
  • 二 《江淮异人录》的内容与版本19-22
  • 第三节 小结22-23
  • 第二章 《稽神录》、《江淮异人录》所见五代十国江南民众信仰观念23-44
  • 第一节 各式各样的预言——对命运的关心与天意的探求23-25
  • 第二节 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特殊时期民众对自身的关注与各种观念的渗透25-38
  • 一 儒释道三家的融合25-28
  • 二 民众信仰观念中的儒释道28-38
  • 第三节 信仰的淫祀化38-40
  • 第四节 人与鬼神之间40-44
  • 结论44-47
  • 附录47-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陆贝林;徐铉散(骈)文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15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15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c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