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社会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叶适社会思想研究
【摘要】: 南宋时期,虽然因为宋金和议的达成,使得江南免遭金朝蹂躏,经济得以继续发展,但是总体而言,南宋政府仍然一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民族矛盾尖锐,北宋延续下来的“冗兵”、“冗官”、“冗费”等三冗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造成财政紧张,由于宋政府某些不当的措施引起下层民众反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等等。正是在这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严峻时刻,宋王朝先后涌现出一批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进步学者。他们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先后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案,叶适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本文主要围绕叶适针对南宋政府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主张,来对叶适的社会批判思想、君主观念以及社会理想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绪论。主要对有关叶适思想的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分析,并探讨本文的选题意义; 二、对现实问题的批判和解决方式的设计,共分两节。第一节对社会弊端的批判及解决方式的设计。叶适对南宋社会弊端的批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批判君主高度集权制度造成国家积贫积弱;二是对土地集中现象及国家实行经济管制制度进行批判;三是对国家不合理的选官制度进行批判。同时,叶适也对这些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解决途径,包括将君主集权下的兵、民、财赋等一部分权力,划分给地方大臣和军事将领,以及“让利于民”等。第二节对对“重本抑末”经济结构思想批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否定“重本抑末”的传统教条,提出要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农工商协调发展,是稳固统治的重要前提。进而主张工商业者参政议事;二是对传统理财观也有所批判,叶适把“以不言利为义”的空言和行“聚敛”以“刻剥”百姓之实二者联系起来,以揭露仁义道德的虚伪性,主张义和利应统一起来。 三、叶适的君主观,共四节。第一节君主应该具备的内外素质。叶适认为一个“明君”必须要内具“德”、外具“势”,德势具备,才能统治好国家。第二节君主的治国思想。叶适主张的君主治国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去清谈,讲实用”的治国思想;二是“选才、礼臣”的治国思想;三是“重财政、善理财”的治国思想;四是君主分权思想。第三节君主的治国基本方式,在治国方式方面,叶适主要强调的是君主应该肩负起养民和治民的义务和责任、施行“恤刑”的仁德之政、进行军事改革等等。第四节叶适君主思想的时代特征和意义。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思想家而言,叶适更加注重对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这个角度看,叶适的君主观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四、叶适的社会理想,共分四节。第一节叶适社会理想产生的背景,主要是对叶适生活时期的社会现状及其成长背景进行分析。第二节叶适理想社会的特点,叶适理想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理想的君主形象为主要内容。在新型君主统治下的新的社会形式。第三节理想社会的模式,叶适构筑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其特点是君民一家,农商并举,各阶层、各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第四节理想社会的意义,叶适的理想社会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及中下阶层的强烈愿望,有它积极的一面。但由于其具有很大的不可实现性,因而这种理想社会模式也终成泡影。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叶适继承了中国古代以托古的形式反映个人社会理想的传统,同时又恰如其分的掺入了商品经济出现以后的生活方式和利益观在其中,因此具有否定和批判现实社会的思想启蒙意义,使其社会理想更具有时代的超越性。叶适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南宋社会背景之下,是缺乏实现基础的。但他以此为目标所进行的对南宋社会现实的批判,反映了宋代思想家们在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以新的思维方式对当时社会的反思与批判精神,则是引人深思的。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梦江;;叶适师友考略[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2 陈远平,肖永明;论叶适经制事功之学的渊源及其与理学的分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S2期
3 方如金;陈燕华;;试论叶适的法治思想[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春霞;;叶适碑志文探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5 叶坦;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以叶适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04期
6 周梦江;叶适文学思想续论——兼谈《宋诗选注》对叶适的批评[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徐严华;浅论叶适的重民思想[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8 孙金波;;叶适事功思想与现代温州人精神[J];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9 周梦江;;叶适与朱熹道学[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10 刘春霞;;叶适散文的“纵横”品质[J];名作欣赏;2006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光丽;;谈科学的批判精神——由诺贝尔奖的获得情况所想起的[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董艺;;论《娜嘉》中的超现实主义写作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许兆昌;;孔子思想的批判精神与当代儒学价值的重建[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徐炎章;;知识创新的灵魂——科学创新的精神气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燕学敏;;婆什迦罗的数学教育思想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孟勇;;试析叶适功利主义经济思想及对浙江经济、浙江精神的影响[A];“浙学传统与当代浙江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成岗;;科学的批判与批判的科学[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8 冯俊;;19世纪中后期法国新批判主义哲学述评[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彭晓;;创新促发展,真爱换人心——超常儿童实验班班主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邬晓燕;;当代文化危机和科学精神的融入[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邓伟志;净化学风先要净化灵魂[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董萃;批判精神的缺失与重建[N];文艺报;2006年
3 蒋晓丽;强化文艺批评的批判精神[N];光明日报;2006年
4 钱念孙;和谐社会建设与文艺批判精神[N];安徽日报;2008年
5 孟广林;人文主义学术批判精神的成果[N];学习时报;2004年
6 成之辛;序之滥[N];光明日报;2006年
7 莫文斌;文学在制约与反制约中发展[N];文艺报;2006年
8 侯惠勤;唯物辩证法的实践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文精神[N];人民日报;2008年
9 彭江虹;作家与人民辩证关系的深层把握[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子研究院院长 张立文;论傅山的人文精神[N];太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伟胜;习学成德[D];复旦大学;2006年
2 沈尚武;叶适儒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漪;叶适功利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李长虹;从理性批判到实践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5 周宏;理解与批判[D];南京大学;2002年
6 王书明;科学、批判与自由[D];吉林大学;2002年
7 徐良;美国“新左派”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乔延鹏;自由、理性与创新[D];吉林大学;2005年
9 马晓燕;当代中国人信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全林;“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华;叶适社会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2 欧阳华英;叶适经济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沈剑超;论叶适的修己安人思想[D];复旦大学;2011年
4 周文雅;叶适功利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范小梅;当代大学批判精神的失落与回归[D];西南大学;2010年
6 张巧霞;试论王充“疾虚妄”的批判精神[D];河北大学;2003年
7 陈星好;从《看,灰色的马》看五木宽之的批判精神[D];吉林大学;2006年
8 刘艳;论庄子哲学的批判精神[D];新疆大学;2003年
9 刘强安;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批判[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雪平;批判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39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3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