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社会变革期的女性教育
本文关键词:论唐代社会变革期的女性教育
【摘要】:唐代前期到中后期的女性教育在对象、内容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教育对象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由社会上层逐渐向中下层普及;教育内容前期涉及传统教育各个方面,显现出对女子文化素质的重视,中后期则窄化为以纲常礼教为主要特征的妇德教育;教育价值取向则体现为侧重点从"孝敬父家"到"贞顺夫家"的变化。
【作者单位】: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唐代社会变革对女性的影响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2Y276)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课题“唐代社会变革时期的女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CSZW2012001)的成果
【分类号】:G776;K242
【正文快照】: 女性教育是女性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在唐代女性教育方面已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社会变革期,如果把唐代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以安史之乱为界点将唐代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那么唐代前期到后期的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1]唐代女性教育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国刚;;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J];江汉论坛;2006年03期
2 刘海峰;;唐代乡村学校与教育的普及[J];教育评论;1990年02期
3 孙玉荣;;论唐代社会变革期的婚姻观念[J];科学经济社会;2011年03期
4 孙玉荣;;论唐代社会变革期的“财婚”[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吴枫;郑显文;;唐代庶民阶层的文化素质初探[J];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01期
6 万军杰;试析唐代的乡里村学[J];史学月刊;2003年05期
7 孙玉荣;;论唐代民族关系变化对公主和亲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3年2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颂;乾嘉文言小说作者阅读视野与作品故事来源(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2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韦乐;;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4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5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刘洪强;;《周易·井卦》与《井底引银瓶》之关系探微——兼论《周易·井卦》对《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8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范淑英;;仙道之象——神仙道教对唐千秋镜的影响探析[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刘浏;;《才调集》无名氏诗考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4 郝延霖;;论西域文学(代序)[A];西域文学论集[C];1997年
5 严春华;;从碑志文看中唐时期的私学与家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朱燕秋;;中西方悼亡诗的美学比较[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宋坤;;新出唐冀州留后官李方简墓志考释[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8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胡阿祥;;理解与重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老生常谈”的理论与学说[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西云;唐代门荫制[J];大连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2 高国藩;敦煌写本《太公家教》初探[J];敦煌学辑刊;1984年01期
3 周丕显;敦煌古钞《兔园策府》考析[J];敦煌学辑刊;1994年02期
4 李正宇;唐宋时代的敦煌学校[J];敦煌研究;1986年01期
5 屈直敏;敦煌本《兔园策府》考辨[J];敦煌研究;2001年03期
6 陈晓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向何处去?[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5年03期
7 孙玉荣;;论唐代社会变革期的女性婚姻地位[J];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05期
8 李志生;唐代百姓通婚取向探析[J];河北学刊;2001年04期
9 魏向东;论魏晋南北朝财婚风气及其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10 张国刚;;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J];江汉论坛;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菊;女大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与女性教育之我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季瑾;;试论近代中国社会女性教育的发生与嬗变[J];兰台世界;2012年07期
3 周毅刚;女性教育心理学刍议[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4 杨杏;中国女性教育的心理阻碍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5 叶文振;;中国女性教育:一个性别文化与制度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黄光荣;;两型社会建设与女性教育发展[J];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07期
7 刘颖;;我国女性教育中科技因素的影响分析[J];群文天地;2011年18期
8 赵国祥;妇女科学园中一枝梅──《女性教育心理学》读后[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9 刘凯东;;俄罗斯高校女性教育的人道主义思想[J];大家;2010年02期
10 马晓露;;西北地区回族女性教育对母亲教育的影响——以兰州市个案调查为例[J];丝绸之路;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章艳丽;;简论中国传统的女性教育[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2 李晓伟;程龙生;;女性教育与就业对人均GDP和人均消费的影响[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于世;“女性教育”误区是只教育女性[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朱四倍;谨防对“女性教育”的噱头化理解[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苑 实习生 赵毅;“女性教育”你怎么看?[N];桂林日报;2011年
4 ;广东省将女性教育列入妇女发展规划[N];中国妇女报;2012年
5 沈阳市终身教育研究会 陈振邦;重视和推进社区女性教育[N];沈阳日报;2013年
6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赵桂芳;加强女性教育 促进男女平等[N];衡水日报;2005年
7 记者 张茧邋通讯员 周少四 龚雅琴;女性教育学科研究基地成立[N];湖南日报;2008年
8 记者 黄蓉芳 通讯员 张琼 蔡晓丹;粤将从小学开始女性教育[N];广州日报;2011年
9 张永琪 (安徽);不傍大款靠做不靠说[N];嘉兴日报;2011年
10 记者 何雪华 通讯员 张琼;女性毛入学率写入新规划[N];广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香花;中韩女性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兴;从培养“男性附属品”到促成“社会半边天”[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庞莹莹;19世纪英国女性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端;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余其云;柏拉图女性教育观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4 李伟;18至19世纪英国女性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邢馨月;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侗族传统女性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马琛;试论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教育[D];辽宁大学;2012年
7 张京;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女子教育[D];河北大学;2009年
8 赖灵午;中国近代女子教育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欢;广西毛南族还愿仪式中女性角色的地位与现实生活中女性教育现状考察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57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57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