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三史”看汉代酷吏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成因

发布时间:2017-11-26 04:03

  本文关键词:从“前三史”看汉代酷吏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成因


  更多相关文章: 酷吏形象 历史演变 成因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摘要】:司马迁与班固一前一后分别在各自的史学巨著《史记》和《汉书》中为西汉酷吏做传,突出表现了酷吏为政尚威、执法冷酷的形象特质。随后范晔又将东汉一朝的重要酷吏写进《后汉书》中,其笔下的东汉酷吏形象除具有执法严苛等所有酷吏的共有特质外,较之司马迁、班固笔下的西汉酷吏形象在为政风格和个人操守等方面还呈现出较多的变易性。汉代酷吏形象的历史演变与两汉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东汉儒学的兴盛、统治者的好尚以及史学家的吏治思想有密切关系。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51013) 中国传媒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项目(YXJS201315)
【分类号】:K234
【正文快照】: 司马迁、班固、范晔都曾在其代表性史学著作中为酷吏立传,其笔下的酷吏形象既有执法严苛的共同特质,又有诸多变异之处。文章旨在通过对《史记·酷吏列传》《汉书·酷吏传》《后汉书·酷吏列传》中酷吏形象的分析,探究汉代酷吏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成因。一、历史演变“酷”字本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4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5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6 闵顺琴,卢和乐;《诗集传》词语训释商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7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10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4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中国传统茶禅美学思想研究[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7 孙秋霞;;艺术类博物馆与青少年美育[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夏慧茹;;《说文解字》与中医基础理论[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7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卢建平;基于拓扑学和统计学的无字库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金华;《后汉书》及注校勘拾遗(六)[J];江海学刊;2004年06期

2 郭雪峰;吴怀东;;范晔《后汉书》文学思想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陈敏祥;;《后汉书》李贤注商榷三—不明语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 何凌风;;试从《后汉书》“引用文章”管窥东汉散文对偶运用之艺术成就[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刘浦江;《后汉书》札记三则[J];史学月刊;1988年05期

6 舒仁辉;范晔《后汉书》史论探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7 顾义生;《后汉书》李贤注辨析[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02期

8 陶家康;《后汉书》管见[J];江淮论坛;1994年03期

9 史叔;体大思精的《后汉书》[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2期

10 夏祖恩;漫谈《后汉书》的史学特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薛梦潇;;东汉“行春”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陶喻之;;“西汉有纸”考古唯自圆其说[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许凌云;叙事周密 议论风生[N];光明日报;2001年

2 孙中义;后汉书[N];今日信息报;2006年

3 馨林;如此尚欧崇美让人不敢苟同[N];新疆日报(汉);2013年

4 张晓政;读史未必明智及其理由[N];学习时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杨民武;《周易函书》亟待抢救[N];宁夏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书林;《后汉书》文学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雪峰;范晔及其《后汉书》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郭雪峰;范晔及其《后汉书》文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3 傅丽娜;《后汉书》所载文人“赋”作及相关问题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4 黄宇丽;元大德本《后汉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柳;《后汉书》女性形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古沙沙;《后汉书》儒士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7 陈敏祥;《后汉书》李贤注商榷[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花俊;范晔《后汉书》选文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9 吴涛;乾嘉学者对《后汉书》的整理与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唐莹;《后汉书》序论赞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28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228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8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