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治郑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9 18:36

  本文关键词:子产治郑的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子产 治郑 策略


【摘要】: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子产的文章,学术界并不少见,但对子产治郑的策略尚缺乏深入细致的专门探究,显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春秋时期的郑国,处在晋、楚争霸的夹缝中,其国内矛盾错综复杂,子产用“国小而Pj,族大、宠多”八个字极其准确地概括了整个郑国的局势。要使郑国获得独立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然而作为郑国的执政,子产采取不同的策略处理内外事务,居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留下了千古美名。研究子产治郑的策略,对于探索春秋时期中小国家在争霸战争中的命运及正确理解子产的政治思想有重要意义,甚至在今天看来,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分六大部分: 一、探讨诸侯争郑的原因及实质。说明郑国优越的地理条件、重要的战略地位、富庶的经济和较强的军事力量是霸国必争的客观原因,而郑国公室内乱是不断招致外患的直接原因。内外矛盾的交织,增加了郑国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的艰难程度。大国争霸的实质是为了争夺土地、争取与国和榨取贡赋。 二、探讨少年时期子产的才华。说明子产自幼就具有的敏锐的政治触觉,成为他被立为卿的先决条件,也为他以后在政治上的卓越表现奠定了基础。 三、探讨子产执政后在内政上采取的措施及策略。说明子产为政期间,对于大族,既坚持“不得罪于巨室”,同时又看准时机,果断出手,在让步中推行改革;对于国人,既倾听其意见,尊重民主传统,依“礼”而行;又铸刑书,推行法治,体现了“宽猛相济,以猛为主”的政治思想。 四、探讨子产的对外策略。说明子产在外交上改“唯强是从”为“从晋和楚”,从而使郑国摆脱了两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并在与霸国的交往中,既不卑不亢,依“礼”力争,又适当作出让步,,掌握了使郑国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 五、总结子产治郑的策略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六、总结子产治郑的成就及后世对他的评价。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名政治家,子产所采取的政治策略在当时对于保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维护郑国内部的安定团结、促进郑国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正是子产深受人民爱戴的根本原因,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加以参考的历史经验。 文章主要运用了纵向分析与归纳比较的研究方法,较全面地叙述了子产治郑的策略,并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其政治思想作出比较公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2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少川;藏书与文化——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刍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周晓陆;秦封泥所见安徽史料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张卫东;略论孔子的军事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汪高鑫;司马谈与《史记》[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6 王心源,何慧,钱玉春,陆应诚,高超;从环境考古角度对古居巢国的蠡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伍柳氏;;民主化模式与中国政治民主化路径选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张学智;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葛晓音;;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徐杰令;春秋聘问考[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2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朝明;;《史记·周本纪》关于周先王世系的记述[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4 许兆昌;;上古华夏区域国际体系的演变[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5 朱彦民;;商族起源新论[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6 张广志;;略论周人的“德治”与“民本”思想[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7 徐杰令;;略论春秋邦交中的使节[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8 李素云;赵京生;;从经脉的循行变化探讨其概念内涵的演变——由“十一脉”至“十二经脉”循行变化引发的思考[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江林昌;;由世系探索炎、黄两族起源发展的时与地[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生群;蔡德龙;;《左传》“哀公篇”疑义新证[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3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维慎;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金学清;东周王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马增强;《仪礼》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0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晁天义;文化新综合的一个案例——《抱朴子》巫术溯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孙念超;东汉后期士风与士人心态探析[D];郑州大学;2000年

3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何爱英;《左传》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蕴[D];河南大学;2001年

5 李洪良;《檀弓》散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霍炬;董仲舒与西汉前期文论理论前提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贾俊侠;先秦史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呼东燕;论孔子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史海娜;秦汉神仙方士文化的神学化与儒学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37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237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9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