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之际儒家贤能观念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7-12-16 21:33

  本文关键词:汉晋之际儒家贤能观念的变化


  更多相关文章: 儒家思想 贤能观念 才性论 人物品鉴


【摘要】:汉晋之际,儒家贤能观念随着儒家思想的历史境遇而变化。政治上,汉末选才失实使儒家贤德观念遭到了曹操求才三令的公然僭越。思想上,才性关系的讨论唤醒了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笼罩在士人心头的传统儒家思想开始松动,玄学思潮乘势而起。社会风气层面,魏晋禅代之际,司马氏集团的篡位,使得儒家思想规范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失去了维系人心的作用,两汉时期对内在贤德的表彰被两晋时期的外在审美所取代。儒家贤能观念的变化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鉴中表现为由重道德品行向重艺术才华的转向。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谈误国’论的社会根源考察”(2015BLS008)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魏晋反玄学思潮研究”(2015-ZD-106)
【分类号】:K234;K235
【正文快照】: 贤能观是一种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涉及人的思想与信念难有一致的标准,随着客观形势的不同,贤能观念的内容也在增减。1本文拟从汉晋之际的政治、思想及社会风气入手,考察儒家贤能观念从汉末到两晋之间的变化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尤其是在魏晋人物品鉴中的体现。一、两汉贤德观念及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晓梅;;七言诗溯源——最早的完整七言诗的新证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魏宏灿;;建安时期的天灾对建安文学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张劲秋;州来语考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庄华峰;;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宋金亮;;从《世说新语》中再说德行与个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吕斌;;支遁生平事迹及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9 陈琳;;从鸟意象看阮籍和陶渊明的不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10 杨彤;;才高位卑的文人——从《世说新语》看孙绰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怀旧:现代人的诗意栖居——新时期以来美术中的怀旧表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2 杨锐;;“风景”释义[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济民;;刘勰与王充[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4 宁稼雨;;《世说新语》成书的社会氛围[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5 丁功谊;;魏晋玄学的总结与终结——论郭象《庄子注》[A];东方丛刊(2004年第4辑 总第五十辑)[C];2004年

6 甘生统;;吴楚文化与皎然诗学[A];第二届江南文化论坛——江南都市与中国文学[C];2013年

7 叶当前;;桐城派古文家对阮籍《咏怀诗》的接受[A];第二届安徽文化论坛:“文化安庆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路径”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8 郑伟;;论嵇康与六朝临终文学现象[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四辑)——中国文论的思想与情境[C];2012年

9 黄若舜;;对“诗言志”与“诗缘情而绮靡”的新思考[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一辑)——中国文论的方与圆[C];2010年

10 朱晓海;;刘勰心目中的文学宗谱及文学世界[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三辑)——中国文化的经典与文体[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8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肖红艳;《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雪;《世说新语》主谓句系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景龙;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志;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侯晓珊;南朝诗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玉红;《世说新语》被动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芳苹;简论楚歌的流变与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成惠;论儒家思想的风格[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张春英;论儒家思想对朝廷政治的制衡及其宪政意义[J];济宁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3 常国良;;试论儒家交友思想及其教育意义[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张朝霞,雷斌;儒家的生命超越——儒家生死智慧述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5期

5 何云波;功利的围棋观 儒家与围棋[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1期

6 郑淑芬;论儒家的爱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江南论坛;2002年07期

7 黄俊杰;从东亚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义[J];中国哲学史;2002年02期

8 蔡德贵;儒家的秩序的和平论[J];孔子研究;2003年04期

9 张秋升;西汉儒家历史观述论[J];齐鲁学刊;2003年04期

10 陈因;试论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在“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2 信广来;;儒家思想中的纯洁和与沉静(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郭佩惠;;儒家的经济公正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沈海梅;;明代儒家思想在云南传播的主要途径——官学教育[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5 苏庆祥;;系统论在儒家思想中的体现[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杜维明;;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与市民社会[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7 于波;;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的近代命运[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熊黎明;;现代经济发展对儒家思想的扬弃[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李槐;;社会转型与儒家思想[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10 邵鸿;;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A];“卧龙人生”文化讲演录(第二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USA)Samuel Y.kupper(作者系美国加州大学富尔敦分校中国历史荣誉退休副教授);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关系谈[N];证券日报;2006年

2 张燕燕 孙丽;儒家思想在景区管理中的应用[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王杰;儒家思想与和谐观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本报驻日本记者  曹鹏程 新华社驻日本记者 吴谷丰;儒家思想惠及世界[N];人民日报;2006年

5 邹茜;儒家精华与和谐社会[N];太原日报;2006年

6 苏占兵邋朱梅;论儒家乐教意旨的核心符码:乐象[N];光明日报;2008年

7 资阳区疾控中心 杨静萍;浅谈儒家思想对医学伦理的影响[N];益阳日报;2008年

8 王彦品;浅谈儒家思想对官吏德能的影响[N];民族日报;2009年

9 深圳大学教授 王晓华;克服建构儒家生态学的三个难点[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刘运福;将儒家思想变为管理理念[N];本溪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关万维;先秦政治与伦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晨捷;论儒家思想对西汉社会风尚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3 陆自荣;和谐合理性[D];上海大学;2006年

4 梁振杰;走近原始儒家—战国楚简儒家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赵玉;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D];山东大学;2006年

6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武宇嫦;礼与俗的演绎[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9 曲文;韩非与晚周学术[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磊;儒家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倩男;儒家礼仪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3 赵雅玄;百姓生活中所蕴涵的儒家“孝”伦理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明峰;儒家思想在当前管理中的价值[D];清华大学;2005年

5 周丽飞;早期儒家思想价值的重新发现[D];外交学院;2006年

6 汪乾;春秋儒家天下体系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金顺敬;儒家思想对韩国文化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8 白伟涛;儒家思想对李大钊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影响[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9 胡海;儒家思想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10 李娜;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D];山西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975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2975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3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