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西北战争与国防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8 03:04

  本文关键词:明代西北战争与国防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明代 西北战争 国防布局 互动关系 西北四镇


【摘要】: 历史军事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军事与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军事地理学的一部分,就其学科本身发展来看,还不是十分完善,研究成果也比较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西北四镇为首的西北国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一方面历史军事地理学界对此关注不够,研究成果不多,另一方面关于战争与国防布局关系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本文就以“明代西北战争与国防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为题,在使用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借鉴历史学、军事学、现代国防和国防地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大量运用历史文献考证、区域比较法、计量统计法、图表对比法等,对明代西北战争与国防布局的关系作一系统的探讨。共分为七个部分: 一、绪论部分。对本文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简要的介绍,认为本文不仅大有研究的空间和必要,而且也可以填补此领域的一些空白。 二、探讨了明代西北国防区域的形成与国防环境的营造。通过对明军底定陕西以后西北的战场地理形势和民族分布情况的研究,确立了明代西北国防区域,并对明朝政府营造西北国防环境、备御北元—蒙古和“西番”的方针作了详细的论述,认为经过明初对西北国防环境的营造,明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渐趋稳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通过对明代西北国防区内战争的统计与梳理,发现从时间上看,明代西北国防区内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天顺以后,其中成化时期是个转折点;从地域上看,主要分布在延绥镇和甘肃镇。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从时间上看,明朝肇造之初,将士们斗志旺盛,进取心强烈,对打败北元残余势力很有信心,因此,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乘胜北击的军事方针,对北元—蒙古发动了持续的军事攻势,蒙古军队的力量大为削弱,一时无力南下侵扰,故天顺以前西北国防区内的战争不是很多。但是从明朝中期开始,明朝方面由于国力衰退,军备废弛,处于全面防御态势,而蒙古军队经过近百年的休养后,又恢复了元气,企图通过战争争夺更多的经济利益,扩大通贡互市的数量和范围等;成化时期也就成了明蒙战争的转折点。二是明初于河套东北设立东胜卫,河套地区相对安宁,正统年间东胜撤卫,河套失险,蒙古族遂于宣德末年、正统初年入居河套,北部国防线开始内缩,延绥镇的国防形势发生了变化,战争剧增。明代甘肃镇国防线漫长,地域辽阔,为四镇之最,而且明代甘肃镇境内及周围分布民族众多,时有反叛,故战争数量最多。此外,明初甘肃盘踞着故元大将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孔兴等数十万武装,其实力异常强大,频繁内侵,对明代甘肃镇乃至整个西北国防都构成了巨大威胁。永乐三年(1405)帖木儿病逝,帖木儿帝国的威胁解除,但是河西走廊遍布蒙古部族,而且蒙古政治中心此时又开始西移,甘肃镇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这是明代甘肃镇战争数量大的主要原因。 四、重点研究了西北战争对明初固有国防布局的影响。首先对明初西北诸镇的国防措施与布局作了梳理,并说明了其分布的时空特点;其次阐述了明初西北国防布局与战争的关系和战争对明初西北固有国防布局的冲击。 五、具体探讨了明代调整西北国防布局的措施及调整后的国防布局对战争时空分布的影响,发现明代中后期所采取的一系列国防措施并没有起到十分明显的效果,蒙古军队的入侵还是相当频仍的,成化时期达212次之多,弘治时期111次,嘉靖时期131次,万历时期126次,原因就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有警易于应援,阻挡贼来犯之路,使得哨守更加容易,也就是通过人为设险的办法来加强防守,不能彻底消灭蒙古军队的有生力量,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六、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明代西北国防布局的规划思想和国防布局与战争的地域结构关系。明代西北国防布局的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军镇制度和圈层结构,军镇制度是横向规划,从正面防御,抵挡来犯之敌,而且在宏观上进行指挥和布防,强化了明代西北的整体防御能力。圈层结构是纵向的规划,细化了西北的国防布局,明确了防御责任,加强了各防御单位的防御能力。国防布局与战争的地域结构关系说明了明代西北国防布局缺乏绩效,不能把入犯的敌人阻挡在国防区外。 七、结论。对本文各部分的研究内容作了一些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琳;明代延绥镇粮饷供应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02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302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6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