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人谓两风流——论《道贤论》所记名僧名士事
本文关键词:千年人谓两风流——论《道贤论》所记名僧名士事 出处:《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道贤论》残篇为线索,探讨魏晋时代僧人与士大夫的关系。文章首先梳理了竹林七贤与七位高僧的事迹,比较了他们的异同。进而探讨孙绰的写作意图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最终,就魏晋时代的佛、玄同流,《道贤论》的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道贤论》所反映的南北学风的差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
【分类号】:K235
【正文快照】: 孙绰(314-371)的《道贤论》以名僧比附名士,颇能反映魏晋时代士大夫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自汤用彤先生以来,论述该时期佛教者对此文多有提及。然或因该论全文不存,唯有零星文字散见于《高僧传》,1故而鲜见首尾详论之者。孙绰“以文义冠世”,《晋书》有传,亲近佛教,有《喻道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晓梅;;七言诗溯源——最早的完整七言诗的新证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张劲秋;州来语考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庄华峰;;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丁希勤;佛教“一心开二门”对宋明理学的影响[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5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宋金亮;;从《世说新语》中再说德行与个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吕斌;;支遁生平事迹及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8 杨彤;;才高位卑的文人——从《世说新语》看孙绰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曹静宜;;从《世说新语·言语》篇浅论魏晋人的论辩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王莉;;《世说新语》中的自我标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锐;;“风景”释义[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宁稼雨;;《世说新语》成书的社会氛围[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3 丁功谊;;魏晋玄学的总结与终结——论郭象《庄子注》[A];东方丛刊(2004年第4辑 总第五十辑)[C];2004年
4 甘生统;;吴楚文化与皎然诗学[A];第二届江南文化论坛——江南都市与中国文学[C];2013年
5 郑伟;;论嵇康与六朝临终文学现象[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四辑)——中国文论的思想与情境[C];2012年
6 黄若舜;;对“诗言志”与“诗缘情而绮靡”的新思考[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一辑)——中国文论的方与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2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6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莉;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屏;两宋词雅化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雪;《世说新语》主谓句系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景龙;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侯晓珊;南朝诗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玉红;《世说新语》被动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刘勇;《世说新语》范围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连;魏晋南北朝琅琊家族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13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313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