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科举舞弊及其防范措施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宋科举舞弊及其防范措施研究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国的科举制度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又废于清,前后持续了近一千三百年。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人才,比起汉魏时的“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科举制度在宋代发生了关键的变化,由之前的资格任用考试转变为官员任用考试。赵宋朝廷非常重视科举,从政权建立伊始就颁布了一系列科举条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科考制度,包括废除公荐、锁院制度、权知贡举制度、封弥誊录制等,并将制止科场舞弊、严肃科考法纪提上了议事日程,采取了种种切实可行的措施,由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大幅度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大多数宋代士子也走上了读书——科举——做官之路。 赵宋统治者偏居江南以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科举考试竞争变得更为激烈、残酷,北宋的那一整套考试监督机制已经无法有效地抑制科场舞弊之风,尤其是到了南宋中后期已几乎到了失控的地步,舞弊手段之多,更是令人咋舌。为此,南宋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力求改革,,以求能制止这种舞弊之风的蔓延。南宋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更为严格的考试监督政策,力图加以整饬。从其结果来看,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社会动荡、吏治腐败等种种原因,这些革弊政策未能彻底根治南宋科场中的舞弊行为,但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红梅;;从《贾奉雉》剖析蒲松龄的科举态度[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高昂,孙研;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陈雪军;;唐代落第诗探微[J];船山学刊;2007年02期
4 左玉河;;论清季学堂奖励出身制[J];文史知识;2008年10期
5 周怀宇;金王朝科举制考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6 徐晓望;论科举制度与中国东南文化的开发[J];东南学术;1998年06期
7 花少辉;田昊然;;以北宋前期为例看科举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0年20期
8 刘孜;;贡贤有赏 贡不肖当罚[J];前线;1987年11期
9 赵善嘉;明清科举与文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10 申忠玲;;论科举制对唐人婚姻观念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德明;;南宋时期建置浙江的中央及该省医学教育[A];颈腰椎椎管外软组织损伤针刀与手法治疗新进展——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暨2005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资料汇编[C];2005年
2 李天凤;;科举制在云南[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3 朱德明;;南宋时期浙江慈善医疗机构考述[A];颈腰椎椎管外软组织损伤针刀与手法治疗新进展——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暨2005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资料汇编[C];2005年
4 刘沛林;;农耕文化景观与传统人居环境[A];人居环境学研究论文集[C];2007年
5 计翔翔;陈斯风;;必须重视审题[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6 魏爱华;孟翔君;;中国古代私学钩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马元良;;知识经济引起的历史回顾与思考[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魏明孔;;唐代科场作弊及防范诸对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胡艳;;清末绅士阶层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俊文;《范进中举》与科举制[N];保定日报;2010年
2 谢宝富;荐举与科举[N];学习时报;2011年
3 ;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选才[N];学习时报;2005年
4 宋庆森;“何以纱帽反不如和尚”[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宋亚平;科举制的没落[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6 专栏作家 李国荣;科举废除百年谈[N];中国档案报;2005年
7 范军;一门引人入胜的专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8 特约记者 李曦;复古“科举制”尹明善要“点”技工状元[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9 本刊记者 丁洁;千年科举制 兴衰从头叙[N];中国艺术报;2003年
10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刘海峰;科举制度应当如何评价[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志红;南宋名将韩世忠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陆建猷;《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D];西北大学;1999年
4 李辉;宋金交聘制度研究(1127-1234)[D];复旦大学;2005年
5 解旬灵;南宋四灵诗派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边媛;南宋民事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韩立平;南宋中兴诗坛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何玉红;南宋西北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郑壹教;南宋货币与战争[D];河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华;南宋科举舞弊及其防范措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静芳;科举制下的明清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岩;论唐代科举制的匡时济俗功能[D];山西大学;2004年
4 罗晓华;变迁中的维续与固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邵晓秋;科举制与公选制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晶;南宋书院教学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韩喜芳;范成大民俗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龙丽;晚唐落第诗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9 杨磊;论南宋学生干政活动[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文涛;南宋时期温州农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19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319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