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昭京朝的南衙北司之争
发布时间:2017-12-24 03:28
本文关键词:试论唐昭京朝的南衙北司之争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宦官专权是唐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成绩斐然。然而目前研究多 着眼于宦官专权本身,如宦官的职制、宦官的家世等,而没有将宦官在专权过程中与 南衙朝官的斗争与合作的情况作具体详尽的研究,使南衙北司之争这一唐中后期的 重大历史事件仍处于混沌模糊的状态。另外现在的研究多着眼于唐中期,涉及后期 的也仅至宣宗而止步,且多为浅尝辄止,对唐末几乎未涉及,这也使人们对南衙北司 之争在唐末的发展变化不甚了了。本文正是针对上述缺憾而作,以黄巢大起义后的 唐昭宗朝为研究时段,详述此一时期南衙北司之争的具体过程,概括其特点,归纳其 实质。通过研究,本人认为唐昭宗朝的南衙北司之争有一个不同以往的重要特点 ──双方均联合藩镇为自己的后台,打击对方,巩固自己的权势。出现这一特点的原 因乃在于皇权的极度衰落,与之对应的是地方势力──藩镇的崛起。由此,唐昭宗朝 的南衙北司之争便与皇权的对立面──藩镇势力联合在一起,其实质就是代表了自 安史之乱以来就已开始的中央皇权与地方藩镇势力的斗争。唐昭宗朝的南衙北司之 争既是有唐一代南衙北司之争的大结局阶段,也是自安史之乱开始的中央与地方斗 争的大结局阶段。从此中国历史进人一个强权政治的新阶段。 为了清晰地将以上诸观点阐明,本文共分了四大部分。 一 昭宗朝南衙北司之争的过程 这一部分详述了昭宗朝南衙北司斗争的具体过程,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以张(氵睿)溶与杨复恭的斗争为代表的是开始阶段。张、杨之后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南 北司双方互有朋党,相互勾结,不是单纯的南衙与北司两大集团的对抗。崔(?)与北司 的斗争是南北司斗争的高潮和结束阶段,这一阶段历经诛杀两中尉景务修宋道弼、 平定北司刘季述等废昭宗政变、昭宗被劫凤翔、南衙尽诛宦官几大事件,终于结束了 长达百年的宦官专权和南衙北司之争。 二 昭宗朝南衙北司之争的特点 南衙北司双方都联系藩镇作为自己的后台,这是昭宗朝南衙北司之争的特点。 不过双方与藩镇的联系也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张(氵睿)与杨复恭斗争时,南衙与北司 双方并未有意识地利用藩镇,只是碰巧利用了藩镇之争这次机会而已。而且在与藩 镇的联系方面南衙更主动一些。张、杨之后南衙北司均开始积极联合藩镇,不过此时 一1 一 双方的目的主要是排斥异己,而不是双方之间的集团性对抗。到了崔贴北司斗争 的阶段,南衙联系藩镇朱全忠,企图尽诛宦官;北司也积极联系近京锻藩镇如凤翔李 茂贞与南衙对抗,双方斗争达到白热化,终于以南衙依靠朱全忠尽诛宦官结束。藩镇 成为决定南衙北司之争结果的关键力量,并且全面介人中央事务。中央皇权与地方 藩镇势力的最后对决也就开始了。 三 皇权的衰落 这部分探讨的是昭宗朝南衙北司均联系藩镇为后台的原因。原因肯定会有许 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却是自安史之乱已来中央皇权的不断衰落。至唐昭宗时,皇权无 论在行政、财经、军事诸方面,均衰落至极。关于皇权衰落的表现,重点谈了中央直属 禁卫部队——神策军的衰落。 四 昭宗朝南衙北司斗争的实质 这部分首先略述唐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斗争,及安史乱后四类藩镇相互制衡, 维护了中央集权的情况。然后详述黄巢大起义后藩镇纷纷变易主帅,不服从中央,形 成一个个地方势力中心。这些地方势力争战不休,目的就是争夺取代已衰落的唐中 央皇权建立更强有力政权的资格。在争夺过程中,正在中央如火如茶进行着的南衙 北司之争便给了各地方势力渗透人中央,取得争夺皇权的有利位置的机会。而南衙 与北司也急需寻找新的后台,以确保自己的权势与地位。于是南衙北司便均联系藩 镇,成为藩镇在中央的代言人。从而,昭宗朝的南衙北司之争的实质也就是中央皇权 与地方藩镇势力的斗争。这一斗争的最终结果是朱全忠成为新的皇权代表。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K242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晨昕;唐代宦官权力的制度解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凤翔;晚唐五代秦岐割据政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成;北朝隋唐内侍制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邱贤文;唐代宗室诸王若干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26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32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