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贞观时期社会舆论与吏治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武德、贞观时期社会舆论与吏治关系研究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最开放的王朝,相比其他朝代,人们拥有更多的言论自由,这也就便于社会舆论的产生与发展;同时,在这种言论比较自由的历史条件中,舆论也会更多的反映及影响当时社会的发展。舆论在社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虽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有关唐代社会舆论与吏治关系等问题尚未见有论述。鉴于此,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鉴社会舆论学等方面的知识,试图对唐武德、贞观时期的社会舆论与吏治关系做一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前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唐武德、贞观时期社会舆论与吏治研究的现状及局限性;二是说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三是介绍本文的基本结构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舆论的概况及渊源。此章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论述社会舆论发展的基本概况,对社会舆论的概念做详细的论述与分析,并对社会舆论的特征与功能给予归纳与论证;其次追述社会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并概论整个唐代社会舆论的基本状况。 第三章舆论产生的原因。首先就舆论产生的原因给予分析论证,主要从政治环境、皇帝态度、官员的介入及百姓的广泛关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以上四点是唐初社会舆论能够产生并被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其次,主要分析舆论与其他因素的一些关系,这主要涉及到官员的选官、考课、奖惩、监察及唐律,分析论证认为,这五点使得唐初的社会舆论能够淋漓尽致的发挥作用。 第四章武德贞观时期社会舆论与吏治关系探讨。此章是本文的重点,共分三个部分:首先从褒奖型社会舆论出发,得出此时期对官员褒奖型社会舆论占据更多分量的结论,并由此推论唐初整体的吏治状况还是较为良好的;其次探讨讽刺批评型社会舆论与吏治的关系,主要就官员在职责失误、品行有失、违背礼法三个方面引起的舆论现象进行分析论述;最后对此时期四则关于褒奖与讽刺兼有的社会舆论与官员行为关系的例子给予了辩证的分析。 第五章武德贞观时期社会舆论对吏治的影响。第一节从对此时期社会舆论的归纳分析入手,结合上一章节的具体例子对其进行理论化总结;第二节从舆论可以反映社会面貌、改变社会理念、对任职官吏起到警示、震慑作用以及舆论的局限性方面全面总结分析了此时期社会舆论对吏治产生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娅;;追寻失落的文坛泰斗——李邕[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2 霍志军;;御史活动与唐代笔记小说的繁荣——唐代御史与文学研究之四[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陈涛;;若干唐代西突厥史料献疑[J];西域研究;2011年03期
4 赵静;;关于唐代三彩陶器的几点认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于海博;;唐代球类运动诗多元主题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陈军;;浅析唐代的海上丝路与中外文化交流[J];文教资料;2011年17期
7 杨欣仪;;论唐代饮食与养生[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8 吴跃平;;唐代元日诗的民俗观照[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李冰;;论唐人评唐文中的品评情结[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10 张健;;关于唐代传入骠国乐的几个问题[J];海交史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双智;;陕西长武昭仁大殿[A];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C];2009年
2 吴力群;;对唐代葡萄镜中佛教文化特色的认识[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3 姬永亮;;唐代误差思想略探[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郭声波;;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府州及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5 郭亮;;唐代茶叶的经济功能探析[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劲松;;陈崇与东佳书堂关系的再认识——基于谱牒与地方志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杜永毅;;唐代诗人贺知章故里考——故里在萧山史家桥村[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邵天杰;赵景波;;泾洛流域唐代洪涝灾害初步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王志鹏;;从敦煌歌辞看唐代敦煌地区禅宗的流传与发展[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郭权;;潜舆论外显化的限制——对舆论传播现象的反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小冬;《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2 方延明;闪耀着智慧火花的舆论学专著[N];光明日报;2003年
3 京力;唐代的茶书[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4 记者 石圭平;内蒙古发现唐代古城[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5 濮端华;国防舆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战略问题[N];中国国防报;2006年
6 邓涛;关于博客的舆论学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6年
7 陈力丹;推敲“舆论”概念[N];中华新闻报;2003年
8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 蔡翔;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9 廖天功;换个角度看舆论[N];中华新闻报;2004年
10 尤莉;艺精技绝的唐代瑰宝[N];中国档案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姜玉芳;我诗故我在——杜甫与唐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3 赵成林;唐赋分体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黄骏;唐代敦煌壁画人物风格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7年
5 沈文凡;排律文献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滕云;唐代落第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小红;唐代家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锦;唐代幽默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青淼;唐代盐业地理[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婷婷;武德、贞观时期社会舆论与吏治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马志立;唐代勋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李谋娜;唐代士兵生活相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新平;唐代诗体理论的文体学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白茹冰;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曲洋;唐代山东士族家庭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侯涛;唐代外交使节略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光杰;唐代家训文献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伟;唐代连坐制度初探[D];山西大学;2006年
10 赵娟宁;唐代妇女与道教[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27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32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