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程与清初科举的明代模式移植之路

发布时间:2018-01-25 07:04

  本文关键词: 清代 科举 范文程 模式移植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清代定鼎之初,即走上了全面移植明代科举模式的道路。范文程是这项制度因袭运动的具体操作者。入关前,由皇太极授意,范文程在满洲政权内兴学校、开科举,已为恢复明代科举制度做好充分准备。入关后,范文程"士心得,则民心得"的观点深得清帝的认同;在实施科举的过程中,他亲任三届会试主考官,并参照明例,就完善科举制度细节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范文程之所以会成为清初科举"一沿明旧"的有力推手,虽与其本人的家世和汉文化功底不无关系,而清初皇帝笼络汉族士人、缓和民族矛盾的行政需要则是他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关键。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 embarked on a comprehensive transfer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 Fan Wencheng is the model of road concrete operator of this system follows the movement. Before entering, inspired by Huangtaiji, Fan Wencheng in the Manchuria regime in school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fully prepared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Ming Dynasty. After entering WTO, Fan Wencheng "s experience people experience" points won the emperor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he Pro three to the examiner, and referring to the case, perfect detail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put forward many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an Wencheng will become the Qi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a powerful push along the old Ming", and although I the Chinese family and cultural knowledge are not unrelated, bu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emperor over Han Scholars, ease ethnic conflicts of administrative needs is the premise and he plays a key rol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清代恩科研究》(12YJCZH32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9;D691.3
【正文快照】: 前言 纵观中国科举史,隋代,科举制始立,考试没有定期,考选方法也不完备。唐、宋两代,科举制渐成规模,但在实施过程中仍不稳定,内容和形式多有变更。元代,晚至政权的最后五六十年,科举才获得真正实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度罢废科举十余年。与前代不同,清朝在开国之初,科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吴晓枫;;试论范文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2 知光;汉官范文程对清初满族吸收汉文化的促进作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04期

3 禾青;清初内秘书院首任大学士范文程[J];秘书;2003年11期

4 李景屏;试论范文程在清王朝建立过程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02期

5 林明;简论范文程[J];社会科学;1983年02期

6 张家哲;究竟该如何评价范文程——与金成基、林明同志商榷[J];社会科学;1983年08期

7 王思治;范文程评议[J];社会科学;1984年05期

8 章小朝;;试论范文程在清立国过程中的作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波;;试论范文程、宁完我的政治思想、人格及其命运[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王景泽;从《祭太傅范座主文》谈对范文程的评价[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娟娟;清代谏议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银权;论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侯畅;由《饮水词》看清初满汉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吉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为;清代中朝宗藩关系下的通使往来[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03期

2 王超;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杨琰;清季新疆屯田对当地少数民族人口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宝玉柱;清代蒙古社会转型研究——社会政治转型的客观原因:女真崛起[J];满族研究;2003年01期

5 刘敏;清代赫哲族在捍卫建设东北边疆中的贡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6 聂红萍;清代前期新疆州县以下基层制度的演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张世明;清代宗藩关系的历史法学多维透视分析[J];清史研究;2004年01期

8 杨伟兵;清代黔东南地区农林经济开发及其生态-生产结构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1期

9 饶伟新;清代山区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困境:以赣南为例[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02期

10 杨国安;;救生船局与清代两湖水上救生事业[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刚;;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两时段县级赋税GIS[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民服;;试论清代中原经贸业的发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魏章柱;;清代台湾学校教育及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林丽月;;明初的察举(1368—1398)[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6 张德信;;明代科举制度述论[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7 范金民;;明代江南进士甲天下及其原因[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8 陈培坤;;试论宋代泉州地区科第的鼎盛及其原因[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刘复生;;儒学复兴思潮影响下的北宋中期兴学运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顾奎相;;第二讲 五起五落的北宋名相寇准[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第五辑(历史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馆文;科举取士选人才[N];中国档案报;2004年

2 周一谋;清代对人瑞有奖励[N];人民政协报;2000年

3 陈易新;中医诊断学在清代的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0年

4 钱振峰;乾隆与清代玉器[N];中国商报;2002年

5 杨红 刘鹏九;清代的卖地契约[N];中国档案报;2000年

6 朱玉宝;清代官员的任用制度(四)[N];中国人事报;2000年

7 王思治;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N];光明日报;2000年

8 黄开林;岚皋清代禁赌碑[N];陕西日报;2001年

9 马树康 夏维荣;清代喀什铸币小考[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0年

10 冯汉亭;清化的科举与捐纳[N];民主协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t ;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煜达;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D];复旦大学;2005年

3 毛晓阳;清代江西进士丛考[D];浙江大学;2006年

4 王雪华;清代吏胥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张磊;清代贵州女性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杨银权;清代甘肃士绅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黄海云;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至1840年)[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吴轶群;清代新疆边境地区城市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路伟东;清代陕甘人口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周邦君;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欣平;清代陕西关中市场探析[D];西北大学;2005年

2 秦兆祥;清代热河都统的设立与职能演化[D];内蒙古大学;2005年

3 陈一容;清代官吏惩戒制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群;冲突与调适[D];兰州大学;2006年

5 李楠;清代山西祈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之良;清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谭小军;清代江西民间秘密教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慧;清代呼伦贝尔副都统衙署的设立及其职能[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张建民;清代杀虎口税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0 涂蕴漪;清代江西慈善组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62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62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0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