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隋代维摩诘经图像的表现形式与表述思想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26 11:40

  本文关键词: 北朝隋代 维摩诘经图像 出处:《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北朝隋代佛教物质文化空前繁荣的背景下,维摩诘经图像获得巨大发展并呈现一体化态势。本文基于学界披露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图像学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维摩诘经图像的表现形式与表述思想相互关联的两个基本问题。首先,作者兼顾维摩诘经图像的配置和意图,类分为佛说维摩诘经表现、维摩文殊主体性表现、装饰性表现和特殊表现四种形式,用以说明该图像的时空发展脉络。其后,作者关注了维摩诘经图像各种表现与其他图像的组合关系,划分为与释迦佛关联图像、与法华经关联图像、与净土信仰图像、与两种布施本生图像四种组合,以期揭示其图像表述思想的演化状况。本文总体认为,由宣扬大乘、强调菩萨行到表述净土思想,形成北朝隋代维摩诘经图像发展的主旋律。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of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Buddhism in the Sui Dynasty of the Northern Dynasty, the images of the Vimalakirti Sui Dynasty have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and presented an integrated situatio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disclos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archaeological typology with art history image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wo basic problem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form and the expression thought of the images of the Vimalakirti sutra. The author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onfiguration and intention of the images of the Vimalakirti sutra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forms: the expression of the Buddhist saying, the subjective expression of Wimo Manjusri, the decorative expression and the special expression. Then, the author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mages and other images, and divides them into images associated with Sakyapha Buddha and associated images with the Fahwa Classic. With the Pure Land belief image and two kinds of giving Bensheng image four combination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of its image expression thought. This paper thinks, from propagating Mahayana, emphasizing Bodhisattva line to expressing pure earth thought. Form the Sui Dynasty Sui Dynasty, the main theme of the image development of the Merakirti Sui Dynasty.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分类号】:B948;K241;K239.2
【正文快照】: 维摩诘经是一部反映大乘佛教初期居士思潮的经典,旨在宣扬般若空观。维摩诘经汉译本不少于六种,始于汉末迄于唐初。其中三种现存,分别是孙吴支谦译《佛说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初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三种之中《维摩诘所说经》最为弘通。魏晋南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金理那,洪起龙;关于6世纪中国七尊像中的螺髻像之研究[J];敦煌研究;1998年02期

2 房道国;;济南市出土北朝石造像[J];考古;1994年06期

3 李静杰;;北朝隋代佛教图像反映的经典思想[J];民族艺术;2008年02期

4 ;河南荥阳大海寺出土的石刻造像[J];文物;1980年03期

5 韩自强;;安徽亳县咸平寺发现北齐石刻造像碑[J];文物;1980年09期

6 常叙政;李少南;;山东省博兴县出土一批北朝造像[J];文物;1983年07期

7 张乃翥;龙门石窟维摩变造像及其意义[J];中原文物;198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新水;《维摩诘经》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芳;;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的组合形式与布局装饰[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张善庆;;高僧写真传统钩沉及相关问题研究[J];敦煌学辑刊;2006年03期

3 李森;;青州龙兴寺造像中龙的名称、造型来源及流行原因[J];敦煌学辑刊;2008年02期

4 项一峰;;六世纪中国僧装像之研究——兼说麦积山石窟造像[J];敦煌学辑刊;2008年03期

5 李静杰;;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及其图像[J];敦煌研究;2011年02期

6 王志高;王光明;;南京红土桥出土的南朝泥塑像及相关问题研讨[J];东南文化;2010年03期

7 龚巨平;祁海宁;;《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考释及相关问题[J];东南文化;2012年01期

8 肖贵田;;山东的维纳斯女神——蝉冠菩萨像[J];中国博物馆;2010年02期

9 李森;;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造像性质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10 赵志文;;河南隋唐五代考古发现与研究[J];华夏考古;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忠鸣;北朝晚期青齐区域佛教美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2 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陈志伟;北朝社会风尚诸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张元林;北朝——隋时期敦煌法华艺术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黄良莹;北朝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吴荭;北周石窟造像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戴丽琴;《世说新语》与佛教[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颖;敦煌莫高窟吐蕃后期经变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9 郑文宏;安阳石窟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10 宫波;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释见证(古骐瑛);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弥勒图像与信仰[D];四川大学;2006年

2 张雯;山东地区北朝晚期菩萨造像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师洁;龙门石窟选址和北魏窟室设计[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杨会;北朝时期青州地区弥勒信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苏;北魏中晚期云冈、龙门石窟的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马天成;神通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建华;;河北曲阳八会寺隋代刻经龛[J];文物;1995年05期

2 伍先林;《维摩诘所说经》思想试探[J];宗教学研究;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一峰;麦积山石窟10号造像碑[J];丝绸之路;1998年01期

2 宫大中;;洛阳魏唐造像碑摭说[J];文物;1984年05期

3 刘心健;林茂法;;隋造像碑[J];考古;1985年06期

4 张新斌;冯广滨;;河南新乡县所见两尊造像[J];文博;1988年06期

5 吴怡如;;北周王令猥造像碑[J];文物;1988年02期

6 王寄生;;山西运城柏口窑出土佛道造像碑[J];考古;1991年12期

7 罗火金,周长明,李建兴;焦作嘉禾屯居德寺佛教造像碑[J];中原文物;2002年03期

8 谢生保,陈玉英;麦积山石窟第133窟造像碑研究综述[J];敦煌研究;2003年06期

9 刘晔;神秘的药王山[J];文博;2004年04期

10 段清波 ,孙伟刚 ,黄同森;陕西白水北宋妙觉寺塔基及地宫的发掘[J];考古与文物;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士君;马进荣;;社会与自然中存在的“相克现象”及启示——兼谈竞技篮球“相克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应对[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雍自鸿;;印花图案的技法表现与拓展[A];佶龙杯第四届全国印花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林浦;;加强安全管理 杜绝习惯性违章[A];海浪海啸与实用航海技术[C];2006年

4 夏艳华;张静;张平仓;;黄土抗剪强度在水蚀中表现形式的研究[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5 崔朝阳;;论精英决策模式的现实表现及其过渡性[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俞碧芳;;外事商贸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及对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曾祥丽;王树芳;陈玉莲;陆钊群;李源;谢民强;;正常新生儿ABR的表现形式及建立正常参考值的可行性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8 黄忠红;赵炅;;数字制图环境下的地图表现形式的探讨[A];山东省“数字国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庭来;任建华;;学校效能的交易成本分析[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王琴;王彩云;胡惠蓉;;花卉与城市休闲文化[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道敏;警惕权力崇拜及其六种表现形式[N];检察日报;2005年

2 魏雪夫;浅谈假合同的表现形式及其规避[N];中国特产报;2003年

3 李海泉;医疗腐败的表现形式及对策[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赵凤兰;《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记者 郑娜;泽州县半坡村发现隋代造像碑[N];发展导报;2009年

6 记者 邹声文 沈路涛;认定有三种表现形式[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7 李彩霞 罗火金;济源两通武周时期造像碑研究[N];中国文物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李立;308件地区封锁性“红头文件”被改废[N];法制日报;2005年

9 廖晓航;简单之中求丰富[N];美术报;2005年

10 记者 赵凤兰;明年3月生效 我国正在审议[N];中国文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莉;北魏至隋代关中地区造像碑的样式与年代考证[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2 朱晨;中国龛窟造像史上最后的光亮[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3 张元林;北朝——隋时期敦煌法华艺术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时映梅;俄罗斯“影子经济”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胡敏;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邹韶红;夫妻暴力社会心理高危因素及其预防性心理干预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张羽翔;龙门北魏造像题记书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8 曹玉萍;湖南家庭暴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余晓锷;优化CT图像金属伪影消除算法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10 黄良莹;北朝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磊;对中国新表现主义油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仝瑞丽;网络视频课程的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程岩;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与影视创作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4 刘渊;中国唐代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江怡平;论世纪之交内地电影中的城市[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严若菡;品牌视觉设计的探讨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黄东海;福建培田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徐园;民事判决正当性的程序保障和表现形式[D];贵州大学;2007年

9 金艺玉;穆时英·李箱小说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10 彭潇潇;论新闻媚俗化[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65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65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3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