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甲与船甲——清代渔船编管制度及其观念
本文关键词: 清代 渔船 澳甲 船甲 海洋管理 出处:《清史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华南沿海地区为例,以澳甲和船甲的实施和推广为中心,考察了清朝沿海渔船编制管理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清朝海洋管理策略。康熙开海之后,商渔分离,渔民被视为关系濒海地区治安的最大要素,而为了实现对濒海地区那些具有很强流动性的人群的管治,清代官员在吸收既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濒海渔户生计的特性,抓住其最重要的生活、生产工具———船只,利用船只与陆地上固定联系地点,通过澳甲、船甲等方式加以稽查、编管,以陆控海,尽量将其在海上的活动限定在可预知的范围之内,实现宏观把握。此制度主要形成于濒海战事初定的康熙雍正年间,多源于福建的经验,而后随着官员职位迁转,他们的观念、办法又会得到延续、推广,当这些成案成为闽粤官员头脑中的一种治理经验的资源时,后代官员也会不断援引。
[Abstract]:Taking the coastal areas of South China as an example and tak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Aojia and Ship-A as the center,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ompil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fishing vessels in the Qing Dynasty. After Kangxi opened the sea, the commercial and fishery were separated, and fishermen were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public order in the coastal area.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vernance of those people with strong mobility in coastal areas, the Qing Dynasty officials in the absorption of existing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elihood of coastal fishermen, seize its most important life. Production tools-- ships, using ships and land fixed contact points, through Australia, ship a way to check, organize management, land control of the sea, as far as possible its activities at sea within a predictable range. This system was mainly formed in the early Kangxi Yongzheng period of the coastal war, mostly from the experience of Fujian, and then with the transfer of officials' positions, their ideas and methods will be extended and popularized. When these cases become a resource of governance experience in the minds of Fujian and Guangdong officials, future officials will also continue to invoke them.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行动计划司局专项项目(项目批准号:11200-3149001) 中山大学青年教师起步资助计划(11200-1188143)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K249;U692
【正文快照】: 引言濒海生民,依海为生,船陆两栖。以濒海环境下的自然禀赋为背景,渔民船户形成的生计模式有其不同于内陆农耕模式的内在机制,与流动性和商业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性。如何实现对滨海地区和近岸海域的有效统合,对建基于农耕社会的王朝国家而言是一个挑战。明代中期以后,伴随着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顾诚;清初的迁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03期
2 余汉桂;;清代渔政与钦廉沿海的海洋渔业[J];古今农业;1992年01期
3 杨培娜;;“违式”与“定例”——清代前期广东渔船规制的变化与沿海社会[J];清史研究;2008年02期
4 黄国信;叶锦花;;食盐专卖与海域控制——以嘉万年间福州府沿海地区为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黄国信;藩王时期的两广盐商[J];盐业史研究;1999年01期
6 闫富东;清初广东渔政述评[J];中国农史;1998年01期
7 韦庆远;论康熙时期从禁海到开海的政策演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8 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惠荣;;从晚清汉学区域之发展看汉宋调和[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2 冯尔康;;略述清代宗族与族人丧礼[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3 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4 赵崔莉;;明清女性的职业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赵国号;;明清农民迁业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6 杨宗红;;五通神祟女故事谫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7 董建中;;清朝皇帝也说“我”[J];北京档案;2006年03期
8 亓娟莉;;《越裳操》本事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刘志华;;明代前中期陈献章讲学活动初探[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10 兰玉英;;成都客家方言词汇与文化简论[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许霖庆;;香港特区年宵花市及市场分析[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周永卫;;十都之中最少年——古都番禺在汉代的历史定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金明;;清代前期澳门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4 曲少杰;;论大学文化生态的保护与营造——以广州大学城历史文物古迹保护规划与开发利用为例[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5 陈涛;;唐代端溪石砚考辨[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6 徐杰舜;徐桂兰;;在迁徙中实现新的文化认同——以广府人的形成为例[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瑛;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4 高福美;清代沿海贸易与天津商业的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6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包国滔;宋元明时期归善县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2 卫钰;康雍时期云南铜矿业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尹乐;《赤雅》与明代广西民俗[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罗苑;南沙歌谣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赵治花;明清时期赣东北的社会动乱与族群关系[D];南昌大学;2010年
7 陈汉元;明清时期饶平客家人迁台及两地互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张惠娟;晚清湘军的“三缘”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黎林;岭南传统水乡古村落[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鞠斐;机杼精工 大美无言[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诚;清初的迁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03期
2 陈明德;试论明代福建市舶司移置福州的原因及其影响[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06期
3 余汉桂;;清代渔政与钦廉沿海的海洋渔业[J];古今农业;1992年01期
4 何本方;乾隆年间榷关的免税措施[J];历史档案;1987年04期
5 黄国信;食盐专卖与盐枭略论[J];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05期
6 尹玲玲;明代的渔政制度及其变迁——以机构设置沿革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杨国桢;周志明;;中国古代的海界与海洋历史权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安京;试论中国古代海界问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02期
9 闫富东;清初广东渔政述评[J];中国农史;1998年01期
10 徐建青;清代前期的民间造船业[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灿刚,周安昌;抓住机遇 振兴渔船修造业[J];齐鲁渔业;2002年06期
2 徐永华;导管螺旋桨在小型钢质渔船中的应用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戴俊明;;浅议渔船内燃机故障诊断[J];科技资讯;2011年05期
4 林启仪;;江苏省试制135匹钢质机动渔船[J];渔业现代化;1982年02期
5 运福;;811G型沿海渔船开工建造[J];船海工程;1991年04期
6 ;渔船轮机基本知识问答(二)[J];中国水产;1995年07期
7 池弘福,胡波华;几类渔具、渔船避让问题的探讨及建议[J];航海技术;2000年04期
8 ;台湾的渔船[J];水路运输文摘;2001年09期
9 张崇杰;;前言[J];玻璃钢;2001年02期
10 崔春友;汪世清;;木质渔船排水舷口对船舶安全性的影响[J];江苏船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绍斌;林凡彩;;船舶安装AIS后值得注意的问题[A];2004防止船舶行事故新经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董金康;万岳文;王桂峰;阵洪刚;王加高;;渔船、网具的特点及舰艇避让方法[A];2003海上航行安全论文集[C];2003年
3 龚杰;;全面推广标准化渔船 促进库区平安渔业发展——以万州为例[A];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姚杰;任玉清;;渔船航行安全模糊评价方法[A];2004防止船舶行事故新经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吴士军;张丙军;;“休闲渔业”安全现状与管理对策[A];2004年度海事管理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4年
6 丁经国;;商船与渔船海上安全避让问题的探讨[A];2003海上航行安全论文集[C];2003年
7 于晓利;郭欣;;渔船在交通管制区内的安全问题探讨[A];1995-2009航海技术论文选集(第2集)[C];2010年
8 任玉清;姚杰;;渔船的概念及其避让责任分析[A];2004防止船舶行事故新经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孙颖士;;试论渔船与商船的碰撞事故[A];渔船、商船避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浅谈商船与渔船避让[A];渔船、商船避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郭永跃;渔船拉客观日出 风吹浪打人惊魂[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2 记者 林馥盛;全新渔船临时避风塘建成[N];汕头日报;2009年
3 韩敏;台湾渔船遭海盗劫持交通运输部全力协调处置[N];中国交通报;2010年
4 记者 康存栋;渔船船型逐步标准化规范化[N];中国渔业报;2011年
5 谭进、康淼、屈凌燕;中国民间“保钓”人士搭乘的渔船返回浙江[N];人民日报;2004年
6 记者 林红梅;渔船未经检验不得下水捕鱼[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特约记者 韦晓光 通讯员 陈鸥鸥;渔船台州海域沉没遇险9人全部获救[N];中国交通报;2010年
8 驻台记者 陈荣富;宜兰渔船在澎湖海域沉没[N];福建日报;2010年
9 记者 严风华;农业部启动千名渔船验船师培训[N];中国船舶报;2011年
10 记者 邝展婷;广西推进渔船船型标准化[N];中国船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民;海洋渔业GIS时空数据组织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2 朱玉贵;中国伏季休渔效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宋立清;中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官文江;基于海洋遥感的东、黄海鲐鱼渔场与资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范之安;中国海洋渔业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张晓泉;中国海洋渔业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变迁与变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杨立敏;从日本渔业协同组合论我国渔民合作组织的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郑奕;中国近海渔业捕捞能力的控制与量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赵丽丽;中国基于社区的渔业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刘艳丽;摇摆状态下降膜吸收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规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龙;渔船节能技术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葛坤;中国近海大风浪条件下渔船气象保障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3 李钰雪;ILO立法背景下大陆赴台渔船船员权益保护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朱健;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磊;渔船碰撞损伤的数值仿真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2年
6 刘超;基于渔船与油轮碰撞事故的损毁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王旖旎;外派渔工劳务合作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牛宝源;论建立中国渔船保险制度的若干法律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李晓敏;提高DY渔船柴油机尾气制冰系统性能的实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10 鹿珑;黄渤海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69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69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