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梁经学生策试制度考辨

发布时间:2018-01-30 22:07

  本文关键词: 经学生策试 成绩等级 策试方式 出处:《东岳论丛》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萧梁经学生策试入仕制度确立于天监四年(505),而宗室子弟的策试入仕大致开始于天监末普通初期间(519—522)。考生在每年的十月报名、十一月策试,策试的地点在仪贤堂。策试的经书由皇帝临时决定,为一经、二经或三经不等,试题皆为十道,成绩与两汉以来经学策试与察举策试的成绩相一致,分为高第、中第、下第即甲、乙、丙三等。考官是国子学祭酒与博士,梁武帝经常亲自参加策试。经学生考试的方式与察举策试的方式相同,为口答,但内容有笔录。
[Abstract]:The admission system of Xiao Liang Jing students was established in the four years of Tianjian, while that of the clansman's children beg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ordinary period at the end of Tianjian. Candidates applied on October of each year. In November, the site of the planning test was in the Yi Xian Tong. The scriptures of the policy examination were decided by the emperor on an ad hoc basis. Once the two or three classics ranged from two to three, the questions were all ten.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classics planning and examination since the Han Dynasty. The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high, middle, second and third. The examiner is a national scholar offering wine and a doctor. Emperor Wu often takes part in the policy examination in person. The way of examination is the same as that of examination, but the content is written.
【作者单位】: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萧梁政治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1CLSZ02)之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39.13
【正文快照】: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任用官员的基本制度是九品官人法。门阀士族子弟凭借这一制度与自身门第就可直接入仕,而且“平流进取,坐至公卿”。时至萧梁,由于门阀制度进一步衰落,寒人势力与贤才主义的兴起,经学生策试成为入仕的重要途径。对于这一制度,学者们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新本;;两晋南朝的秀才、孝廉察举[J];历史研究;1987年03期

2 张旭华;萧梁经学生策试入仕制度考述[J];史学月刊;1994年06期

3 杨恩玉;;官班制的性质、编制标准与作用考论[J];史学月刊;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梅;;孙皓大杀大臣和宗室的原因及加强集权的措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2 杨茹;;刘宋时期上升中的庶族现状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3 曹治怀;隋代的门荫制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石冬梅;;北周六官源流考[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金家诗;河陇士人与鲜卑族文明进程中的三次大转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7 白一瑾;;论清初贰臣士人“两截人”的处境心态[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8 焦培民;;略论北周司会的地位与职掌[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9 袁书会;追寻桃花源——也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何世剑;;二十世纪以来庾信研究综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俊甲;;民间传说体现出的明末清初四川社会和张献忠——以历史学的观点考察传说[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高樝;;建国六十年来六朝职官制度研究综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范子烨;;东晋时期京口天师道及相关之历史问题——以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为中心[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南江涛;;齐竟陵王萧子良年谱[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五卷)[C];2006年

6 张旭华;;九品中正制性质刍议[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吕宗力;;谶纬与两晋南朝的政治与社会[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洪卫中;;萧绎的思想体系探究——以《金楼子》作主要考察[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姚亦锋;;基于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郝培尧;董丽;;早期江南文化与江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忠煜;萧瑟人生的凌云健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杨红岩;孤蓬自振惊沙坐飞[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态与诗赋创作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秀立;唐代孝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坤;北朝书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吉恩煦;明代北京释奠礼流变考略[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陶俊杰;唐代公厨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永志;侯外庐土地国有论及其思想史意义[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阎步克;;北朝对南朝的制度反馈——以萧梁、北魏官品改革为线索[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03期

2 牟发松;;从南北朝到隋唐——唐代的南朝化倾向再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张小稳;魏晋南朝时期的秩级[J];史学月刊;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平;;萧梁皇族之学术文化述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王永平;;萧梁皇族之倡导玄学文化风尚及其原因与影响[J];人文杂志;2009年04期

3 王永平;杨桂元;;南北朝后期及隋唐之际入北之萧梁皇族人物及其文化业绩[J];阅江学刊;2010年03期

4 李秀花;;论萧梁诗文对汉译佛经之容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章义和;萧梁统治集团阶层和地域的变化[J];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04期

6 强中华;;从写形向写意过渡——萧梁帝王诗歌的审美特性[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7 杨恩玉;;萧梁部曲制的盛行及其影响[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石云涛;;南朝萧梁时中外互动关系述略[J];全球史评论;2010年00期

9 杨恩玉;;萧梁部曲制的特征探析[J];理论学刊;2011年11期

10 刘畅;;《法宝联璧序》中所见之萧梁十八班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永平;;萧梁皇族人物之崇尚玄学及其相关文化风尚[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永平;;梁武帝之倡儒与萧梁经学之复兴[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强中华;萧梁帝王文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77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77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f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