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浊”观与汉晋人物品鉴论

发布时间:2018-03-03 20:16

  本文选题:清浊 切入点:轻清重浊 出处:《古代文明》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清浊"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命题。这一命题萌芽于气论,在两汉以"轻清重浊"构成审视天人关系的基本视角,又在汉晋人物品鉴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渐定性为"清贵浊贱"的依据,被确立为分辨优劣的重要标准。之后,受到"文如其人"观念的影响,"清浊"成为文学品评的理论命题。
[Abstract]:"Qing turbid" is the basic propos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theory of Qi. It formed the basic angle of view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with "light Qing Dynasty and heavy turbid" in the Han Dynasty, and was widely used in the character traits of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It is established as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distinguis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n, influenced by the idea of "Wen as a person", "Qingzhuo" has become a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of literary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12BZW059)成果之一
【分类号】:I206.2;K234;K23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曾维加;;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在构造及现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魏宏灿;;建安时期的天灾对建安文学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程宏亮;;论韩驹诗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倪晋波;最后的瞻望——《左传》人物濒亡心理描写初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杨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大”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鲍新山,张其凡;北宋名臣谢泌生平及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艳;;怀旧:现代人的诗意栖居——新时期以来美术中的怀旧表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2 陈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教育与现代科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刘永明;;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五兆要诀略》、《逆利占》为核心[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4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5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赤银忠;;南阳汉画中的内丹修仙术[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立;;汉画像‘楼阁拜谒图”大树艺术组合构图意义再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高二旺;;由汉画解析汉代的灵魂观念[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小磊;鞠辉;;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三幅画像的考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石川;曹丕“文气”说考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刘雅杰;水态水势皆含情——论《诗经》中单一型水意象[J];学术交流;2004年12期

3 刘雅杰;;先秦文学中水之清浊的意象[J];学术交流;2009年07期

4 黄政;;论“文气”之偏向[J];理论界;2006年10期

5 牛伟;;人物品鉴风潮之美学意味初探——从《人物志》谈起[J];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曲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鉴与文学批评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建强;曹丕“文气”说探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62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562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4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