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时代社会救助试论

发布时间:2018-03-06 20:35

  本文选题:北魏 切入点:孝文帝 出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孝文帝及其祖母冯太后采取的一系列社会救助措施是太和改制的重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据《魏书》记载,从延兴二年(472)至太和二十二年(498)的27年中,孝文帝时代实施的社会救助措施多达116例。内容涉及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尊老恤老、鳏寡孤独救助、疾病与残疾救助、优抚、恤囚慎刑、埋葬骸骨和减免租调贡物等诸多方面。不论是社会救助措施的总次数,还是年次数,以及实施效果,在北魏以前的帝王里,孝文帝时代的社会救助实施都是非常突出的。这些措施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乃至后世君主的恤民思想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梳理总结这些历史事实,可以增进对北魏孝文帝、北魏政治史和改革史的认识,深化中国社会救助史和慈善史的研究。
[Abstract]:The series of social relief measures adopted by Emperor Xiaowen and his grandmother, Queen Mother Feng, were important contents and prominent manifestations of the reform of Taihe's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Book of Wei, it was recorded that during the 27 years from Yanxing two years to Taihe 22 years to 4988),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Xiaowen, 116 cases of social relief measures were implemented. The contents included disaster relief, poverty relief, respect for the elderly and the elderly, widowers' lonely assistance, sickness and disability assistance, preferential care, and careful punishment of prisoners. Such aspects as burial of bones and reduction of rent and transfer of tribute, whether the total number of social relief measures, the number of years, and the effect of their implementation, were in the former emperor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assistance in the era of Emperor Xiaowen was very prominent. These measure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conditions and even the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the emperors at that time. It can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Northern Wei Xiaowen Emperor, Northern Wei Dynasty political history and reform history,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social assistance and charity in China.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重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慈善通史”(项目编号:11&ZD09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0BZS01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39.21;D69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曾晓梅;;七言诗溯源——最早的完整七言诗的新证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杨海帆;;宕昌的凤鸟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6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7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胡秋银;刘浩;;论永和人物——以刘`晕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韩蓉;韩芬;;论六朝文学集团与赠答诗的关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曹小云;;早期汉译佛经与中古汉语词语溯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苏振芳;;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模式[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峰;;汉画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秦臻;;四川渠县新发现东汉石兽及相关问题[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姚乐;;关于汉盐渎县的几个问题[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才方;;略论六朝时期的南方玄学[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马利清;;关于匈奴人种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4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5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明全;鲍参军诗歌创获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刚;;铁腕冯太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2 李培栋;;北魏“太和改制”论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3 夏毅辉;北朝皇后与佛教[J];学术月刊;1994年11期

4 许春宏;一位历史改革者的启示——关于北魏孝文帝改制的思考[J];探求;1994年06期

5 张小稳;;北魏赠爵制度的演进[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7期

6 姚红艳;;孝文帝个性心理与北魏太和改革[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付义汉;;论北魏都城变迁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J];文教资料;2010年28期

8 要瑞芬;;英年禅位的北魏献文帝拓拔弘[J];文史知识;1997年05期

9 姚红艳;;浅析孝文帝汉化改革态度确立的过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高二旺;;丧礼改革视野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善道;;北魏的改革家孝文帝元宏[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2 曹臣明;;北魏方山永固陵地理环境的选择与陵园制度[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3 王玉亮;;冯太后研究杂谈[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4 严耀中;;北魏内行官试探[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5 许会玲;;论冯太后对北魏前期改革所起的作用[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6 赵启汉;;孝文迁都与洛阳复兴述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7 赵启汉;曹法舜;;盛乐·平城·洛阳——北魏都城的营建与迁徙述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8 房奕;;高句丽向北魏遣使与相互关系的变迁[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9 金锦子;;试论百济与北魏的关系——以百济的上表文为中心[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驰;;北魏末期的战乱与士族旁支的兴起[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云灏;北魏太和年间的改革[N];学习时报;2000年

2 吉庆刚;“魏陵烟雨”今何在[N];山西日报;2006年

3 记者 杨荣 特约记者 李建斌;大同发现北魏精美墓葬壁画[N];光明日报;2006年

4 冯桢;鲜卑骄子拓跋宏[N];大同日报;2005年

5 杨哲峰;北魏墓葬考古五十年[N];中国文物报;2001年

6 ;挟北魏雄风 创品牌文化[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7 云冈石窟研究所 张焯;“褒衣博带”与云冈石窟[N];中国文物报;2005年

8 王铁;官员家庭财产登记制缘于北魏[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0年

9 杨哲峰;北魏宋绍祖墓的形制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1年

10 张丽;鲜卑骄子鸿鹄之志 改革融合励精图治[N];山西政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雪松;北魏外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甫荣;北魏中央集权过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陈开颖;性别;;信仰;;权力[D];郑州大学;2012年

4 张敏;自然环境变迁与北魏的兴衰[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大良;北魏官吏收入与监察机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云华;北朝婚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甄尽忠;先秦时期社会救助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王东洋;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盛会莲;唐五代社会救助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英;试论北魏冯太后[D];四川大学;2005年

2 肖阳光;东汉社会保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海鹏;先秦秦汉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勇;论唐代社会对家庭的救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国柱;宋代乡村社会救助的新特点[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秦莺莺;北魏域外官员的流动[D];山西大学;2008年

7 翟桂金;北魏国家贱民阶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秦健;北魏赠官获得者的资格与赠官授予方式考述[D];吉林大学;2008年

9 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述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宋妍娟;北魏州郡演变考论[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76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576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9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