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河北道州县析置及原因
本文选题:唐代 切入点:河北道 出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州县析置是政区变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唐代河北道政区的州县析置不仅十分常见,而且涉及数量颇大,这其中既包括入唐后权置的州县,也包括唐复置的前代省废的州县以及入唐后新置的州县。影响河北道州的析置因素主要有:安置初附"群盗"、领县领户过多、境界阔远交通不便、防范少数民族侵扰、特殊政治变局等。影响河北道县的析置因素主要有:随州而设、人口等基本经济条件具备、交通需要、地区管理需要等。
[Abstract]:The analysis of prefecture and coun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change of government and district.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analysis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in Hebei Province was not only very common, but also involved a large number, which included the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that had entered the post Tang Dynasty. It also includes the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that were abandoned in the former gener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new prefectures after entering the Tang Dynasty.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nalysis of Hebei's Dao states are: the initial settlement of "group theft", the excessive number of households in the prefectures, the inconvenience of transportation in broad and remote are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e intrus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Special political changes and so on.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nalysis of Hebei Daoxian are: set up with the state, population and other basic economic conditions, traffic needs, regional management need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分类号】:K242;D6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平;隋唐时期河北永济渠运输的兴衰[J];河北学刊;198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庆新;荒服之善部 炎裔之凉地——论唐代粤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J];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2 李治勤;;武德初期蜀地政治状况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6期
3 李钊;谢元鲁;;论《劝勉婚嫁诏》颁布的社会动因及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4 刘亚中;;唐宋以来皖北农业经济发展轨迹管窥——从户口数的增减和田赋征收量观察[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卢华语;;唐代破坏性地震的时空分布及危害性初探[J];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6 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年03期
7 张剑光;;唐代越州城市商品经济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8 刘丽;;从苏州户口变化看唐代太湖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轨迹[J];苏州文博论丛;2010年00期
9 赵晓峰;姚春敏;;浅论古河东为何成为唐初期京畿地区的谷仓[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李月红;北宋时期河北地区的御河[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于德源;;北京古代交通概说[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汪家华;唐代长史述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春花;唐代老年人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彭飞;隋唐东北边塞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勋;唐代旅游地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史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黄进华;变通与创新:宇文融与盛唐时代[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青淼;唐代盐业地理[D];北京大学;2008年
9 宋卿;唐代营州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郝红霞;中晚唐文学的南方化[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利;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的居民结构和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国平;唐时期筝的历史地理探索[D];暨南大学;2011年
3 林冰冰;唐代淮南道社会经济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阴朝霞;唐代河东道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莉莉;唐代假日休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仕举;唐代知识人物的地理分布[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薛明磊;隋唐时期新设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玉兴;唐代县主要僚佐考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10 徐慧茗;环境变迁、社会变动与鄱阳湖区域经济开发[D];南昌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义康;;唐代河朔移民及其社会文化变迁[J];民族研究;2007年05期
2 陈寅恪;;娭唐代之蕃\与府兵[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年01期
3 张艳云;从敦煌《放妻书》看唐代婚姻中的和离制度[J];敦煌研究;1999年02期
4 旭翁;;形神兼备 呼之欲出——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周[J];北京工人;1999年02期
5 平川;唐代的状元并不受重视[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邢铁;唐代家产继承方式述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吴建华,张明;唐代洛阳女性的装束及其流行的外部条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郭绍林;唐代的攻守战术[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车宝仁;唐代的全面开放与经济文化的繁荣[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唐晓涛;唐代贬官与流人分布地区差异探究——以岭西地区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郭声波;;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府州及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杜永毅;;唐代诗人贺知章故里考——故里在萧山史家桥村[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史念海;;唐代河北道北部农牧地区的分布[A];唐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4 史念海;;唐代前期关东地区尚武风气的溯源[A];唐史研究会论文集[C];1980年
5 孔祥星;;唐代江南和四川地区丝织业的发展——兼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丝织品[A];唐史研究会论文集[C];1980年
6 费省;;唐代艺术家籍贯的地理分布[A];唐史论丛(第四辑)[C];1988年
7 辛德勇;;唐高僧籍贯及驻锡地分布[A];唐史论丛(第四辑)[C];1988年
8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冯金忠;;唐代河朔藩镇武职僚佐的迁转流动——以与中央朝官间的流动为中心[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言实;唐代的医药机构与“医科大学”[N];中国医药报;2000年
2 叶世昌;唐代的信用立法[N];国际金融报;2002年
3 张峡;石岛湾 唐代对外开放的窗口[N];中国海洋报;2000年
4 李举纲;昭陵六骏:唐代浮雕传世之作[N];中国艺术报;2001年
5 陆蔚;唐代云南的儒学传播[N];云南日报;2001年
6 记者 董振国;博山 颜文姜祠被确定为唐代木建筑[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王长丰;唐代后宫“汤印大宁”玉印考识(下)[N];中国文物报;2001年
8 朱慧;静边军:平定“安史之乱”的首捷之地[N];山西日报;2004年
9 记者 陈红梅 通讯员 赵东松;石景山有文字记载始于公元前311年[N];北京日报;2006年
10 陈瑞赞;唐初南北四“温州”[N];温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小红;唐代家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青淼;唐代盐业地理[D];北京大学;2008年
3 陈艳玲;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以佛教为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勃;唐代节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梁瑞;唐代流贬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兰翠;唐代孟学探赜[D];山东大学;2012年
9 王春花;唐代老年人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钊阳;唐代税收体系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志立;唐代勋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谋娜;唐代士兵生活相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白茹冰;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曲洋;唐代山东士族家庭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侯涛;唐代外交使节略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伟;唐代连坐制度初探[D];山西大学;2006年
7 赵娟宁;唐代妇女与道教[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袁芳馨;唐代长安城治安管理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詹灵杰;唐代考课制度与吏治关系[D];安徽大学;2007年
10 解天斐;论唐代考课制度[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56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56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