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辅政务决策与运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4 05:11
本文选题:北宋 切入点:宰辅 出处:《南京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摘要】:北宋的宰辅机构指元丰改制前中书门下、枢密院(号称“二府”)及改制后的三省与枢密院。中书门下为北宋前期的中央政府,简称中书,其正副长官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一般情况下,中书设置一至三员宰相,首相带昭文馆大学士,次相兼监修国史,末相带集贤殿大学士;参知政事一般设置一至三员,偶有置四员的情况,中书正副长官设置一般不超过五员。元丰改制后的三省,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首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次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宰相。三省的正副长官法定设置为六员。枢密院设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同签书)枢密院事为正副长官。改制前中书的参知政事、改制后三省的副长官及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称为执政,与中书和三省的正长官宰相并称为宰执。此外,在北宋的个别时间里还一度设置“平章军国重事”、“平章军国事”、“总三省事”等临时的宰相官称。他们共同构成了北宋的宰辅集团。他们与皇帝共同行使军国大政的决策,并享有完整的政务执行权。中书门下(三省)与枢密院是兼具决策功能的国务执行机关。 本文在探讨北宋宰辅政务决策与运作情况之前,首先介绍了中书门下(三省)与枢密院的官吏设置与机构职能,并对易于混淆的宰辅机构及官称进行了考述。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宰辅政务决策及运作的实际状况,因为政务的处理与制度的运作都是由官吏与机构来实施,官吏是政务实施的主体,而机构则是制度运行的载体。在介绍了北宋宰辅的设置情况后,将宰辅运作以元丰改制为限,分为元丰前的中书、枢密院(二府)和改制后三省、枢密院两个阶段进行探讨。元丰改制前的中书作为宰相机构,主管民政事务兼及部分重大军政事务,而枢密院则主管军政,较少参与民政事务。在特殊情况下,二府的职权也有所交叉,本文以两章的篇幅具体探讨元丰改制前的二府军事决策和军政处理情况。首先对太祖朝宰相兼枢密使职权作了考释,接着以具体的实例分析了太宗、真宗两朝的二府军事决策情况,之后重点论述了仁宗朝的宰相兼枢密使的职权以及二府宰辅在军事决策中的职权变化,并对庆历以后至元丰时期二府职权的调整进行了探讨。指出二府宰辅军事决策机制调整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宋朝皇帝军事指挥能力下降的同时其“以文抑武”治国方略和“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治国理念得以巩固和提升。本文第四章专门探讨中书宰辅的政务(专指民政事务)决策及运作情况。首先对太祖与太宗两朝中书宰辅的权力作一定位,明确了中书在国家政务决策及处理中的地位。之后以政令颁行为重心来探讨中书宰辅的具体权责和在政务实际运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政令文书是死的,但是结合具体的事例加以分析,就能够使呆板的制度活起来,以此更加切近的展现政治生态的本有面貌。在对中书宰辅进行了总体分析后,本文以专章探讨了中书的副长官——参知政事。对北宋参知政事的设置背景、员任情况、职权演变、实际作用等做了详细的论证,纠正了前人一些偏颇的观点。并结合相关史料制作成北宋参知政事员任一览表,便于检索参知政事的任职情况。通进银台封驳司是元丰改制前独立于二府以外的政令文书呈进下达机构,其继承了唐代给事中的封驳职能,封驳司对诏令制敕的点检与审读,减少或避免了政令文书中的差误和失实;对不便和未妥之敕令进行论奏、封驳,知门下封驳事可以直接向皇帝陈述不同意见,敦请皇帝责令中书或枢密院撤销先前决策,重新审议讨论,在保证决策的科学与正确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皇帝与宰辅集团决意推行某项决策时,封驳司的不同意见常常得不到采纳,封驳权的行使就会大打折扣。本文第六章对银台封驳司的封驳权作了分析探讨。接着第七章进入了元丰改制后三省政务决策的讨论,元丰五年五月施行新官制,原来的决策执行一体化的中书门下分为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三个机构,三省在政务处理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时间推移和宰辅员任的不同,三省职权不断调整,宰辅权力得到重新配置。本章分为五节,即三省职权的初定与调整、中书省权重走向三省同进拟同取旨、平章军国(重)事的“名”与“实”、权相对三省权力布局的突破与制约、蔡京时代与三省权力格局的破坏等方面进行讨论。第八章探讨元丰改制后三省与枢密院的决策与运作机制。与元丰改制前二府决策机制不同的是改制后的三省与枢密院的决策主要体现在殿廷奏事班次的调整上,其间也因枢密院长官与三省宰辅亲疏关系和政治立场的不同,使它们在军政事务的决策与处理中出现协作与斗争的情况。至北宋后期三省与枢密院在权相控制下其正常的协作机制遭到破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91;K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其凡;宋初中书事权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2 ;宋代宰相出身和任期的研究[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3 罗家祥;曾布与北宋哲宗、徽宗统治时期的政局演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田志光;;宋太宗朝“将从中御”政策施行考——以宋辽、宋夏间著名战役为例[J];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02期
5 张其凡;;三司·台谏·中书事权——宋初中书事权再探[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7年03期
6 张其凡;“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7 王瑞来;;论宋代相权[J];历史研究;1985年02期
8 王瑞来;;论宋代皇权[J];历史研究;1989年01期
9 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历史研究;1997年04期
10 张邦炜;论宋代的皇权和相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宪玉;北宋通进银台封驳司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56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5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