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本文选题:平城 切入点:丝绸之路 出处:《黑龙江史志》2015年05期
【摘要】: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时代为沟通东西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丝绸之路上的平城作了论述,主要对平城为中心的路线考察,平城时代对丝绸之路的经营,这一时期东西交流的成果,具体从器物、技术、生活艺术等各个方面来展开。
[Abstract]:Pingcheng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now Datong in Shanxi Provinc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economy and cultural exchange. This paper discusses Pingcheng on the Silk Road, mainly on the Pingcheng route, which is centered on Pingche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Silk Road in Pingcheng era and the results of the east-west exchange in this period were carried out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artifacts, technology, life art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
【分类号】:K23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云辉;东西方思维差异与跨文化交流[J];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04期
2 袁书会;二十四孝中的异域人物──浅谈中印文化交流[J];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4期
3 杨惠滨;从基督教传入到日欧文化交流──评李小白博士著《信仰·利益·权力》[J];北方论丛;2000年03期
4 陈丽,李慧娟;古代文化交流刍议[J];长白学刊;2000年04期
5 胡金凤;网络与全球文化交流[J];开放导报;2000年12期
6 季羡林;文化交流能推动中印社会前进[J];南亚研究;2000年01期
7 任卫平;略论21世纪的中日文化交流[J];日本研究;2000年02期
8 刘珍瑜;1999:湘台文化交流回眸[J];台声;2000年03期
9 康连星;中英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对文化交流的影响[J];天中学刊;2000年04期
10 辛红;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翻译中的几个问题[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孝祺;洪捷;;拓展榕台文化交流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2 孙石月;;中国早期的神学留学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3 楼宇烈;;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5 叶朗;;在文化交流中展示中华文明的普世价值[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段超;田敏;李俊杰;;共赢之举——论加强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程德;;澳门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8 吴文英;蔡祖南;;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引智干部的必备素质[A];北京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辑)[C];2004年
9 董盛;;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IC[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李北海;;关于加强中拉历史文化交流的几点想法——在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博会”——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平台[N];中国文化报;2004年
2 美国卡尔顿大学教授 赵启光;消除中美“文化交流逆差”[N];光明日报;2000年
3 首席记者 解广军;真正把文化交流周办出档次办出水平 办出成效[N];鸡西日报;2005年
4 记者王林昌、刘琼;韩友好人士获我“文化交流贡献奖”[N];人民日报;2002年
5 林流;文化交流中的世界之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吴小雁;中国跨文化交流任重道远[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田建明;用多元方式展示多彩的中国文化[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记者 王宏宇;继续巩固和发展中拉文化交流与合作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朱永华邋实习生 熊远帆;大型对台文化交流下月举行[N];湖南日报;2007年
10 记者 王文利;中国·鸡西第四届中俄文化交流周胜利闭幕[N];鸡西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晓斌;历史上云南文化交流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2 张春月;五脏概念的中西医比较与中医跨文化交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海波;跨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中美形象互构的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晓莉;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体育人才对外交流简论[D];浙江大学;2007年
3 孙涛;在文化交流中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D];山东大学;2009年
4 马崇坤;试论明清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D];延边大学;2010年
5 赵元根;21世纪韩中文化交流:理论与实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6 田春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玉侠;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东正教因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爱军;冷战后中俄文化交流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黎;文化交流四要素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田鸿坡;中国—伊朗文化交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91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91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