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土家族土司制度下的“三棒鼓”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3 05:39

  本文选题:明清时期 切入点:土家族 出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流行于湘鄂渝黔边邻的土家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明清时期是土家族土司统治兴盛时期,在土司制度下,"三棒鼓"在表演、内容、结构、音乐以及唱腔等方面都保持了土家族传统特色,后来又融合了土家族戏曲、民歌等素材,逐渐形成具有土家特色的说唱艺术。明清土司统治时期的文化制度为土家族"三棒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土家族"三棒鼓"的革新、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Abstract]:"Sanba Drum" is an ancient national art form of Tujia nationality. It is popular in Tujia area near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and has unique performance style and technique.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the Tujia Tusi rule. Under the Tusi system, the "three Bang Drum" maintained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ujia nationality in the aspects of performance, content, structure, music and singing, etc., and then incorporated Tujia opera, folk songs and other materials.Gradually formed the art of rap with Tujia characteristics.The cultural system of the Ming and Qing Tusi perio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ujia "three Bang Drum", and also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Tujia "San Bang Drum".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教育部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明清时期土家族土司音乐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JA760075)
【分类号】:K248;J8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熊晓辉;;土家族跳丧舞的表现形式与文化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三棒鼓的考察研究[J];音乐研究;2002年03期

3 向华;土家族花鼓词特征探析[J];四川戏剧;2005年05期

4 胡曼;湖北三棒鼓[J];中国音乐;198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白俊奎;;鄂湘渝黔边区酉水流域民间“花鼓戏”的功能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王化伟;贵州苗族芦笙文化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4期

3 郭宏斌;;古民居保护中的资金拓展与民众参与——对徽州古民居“百村千幢”保护工程的反思[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李萍;;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的再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熊晓辉;;土家族土司制度与土司音乐文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年02期

6 曹蕙姿;;湖南桃江县“三棒鼓”的艺术特征[J];艺术教育;2011年06期

7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法事锣鼓乐的结构分析(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蔡元亨;土家族民歌衬词解谜——土家民歌和巴人宗教之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宋仕平;鄂西土家族跳丧习俗的文化意蕴[J];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3 李继国;土家族“撒尔嗬”舞蹈的体育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熊晓辉;;湘西土家族民歌旋法探微[J];民族音乐;2009年01期

5 郑英杰;湘西文化特点略论[J];云梦学刊;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官章;明清时期汉族戏曲音乐在土家地区的传播[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2 杨亭;;酒神精神在土家族摆手舞中的魔咒表象[J];四川戏剧;2008年01期

3 邬小中;;黔东北土家族花灯戏旋律、灯词、表演艺术特点初探[J];四川戏剧;2008年01期

4 喻帮林;贵州省沿河土家族傩戏概述[J];民族艺术;1995年02期

5 王仕权;;恩施土家 傩戏[J];戏剧之家;2002年06期

6 邬小中;;黔东北土家族傩堂戏及演唱特点[J];四川戏剧;2008年04期

7 叶农;陈锦;;黔江看傩戏[J];中国西部;1995年02期

8 亮子;尘土飞扬 几时休?——电视连续剧《尘埃落定》观后[J];广东艺术;2003年02期

9 周晓晖;最古老最神秘的搞笑剧——尚寨土家族愿戏[J];文史天地;2004年04期

10 向华;土家族花鼓词特征探析[J];四川戏剧;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觉序;;德江傩堂戏与土家族[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何立高;;黔东北土家族傩堂戏的文化内涵[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金重;;云南京剧的新探索——京剧《凤氏彝兰》观感[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汪泉恩;;贵州道真傩戏[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杨美煊;;莆仙戏剧种探源[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林修平;;青海土族“纳顿”傩戏初探[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傩戏之乡德江县[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吴应仕;;德江土家族傩堂戏文化产业开发战略研究[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刘建玲;;浅谈瑞金茶灯[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郭思九;;云南少数民族戏剧的早期形态[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何方;重庆“非遗”首次进军电影市场[N];重庆日报;2010年

2 田茂昌;濒临消逝的土家族地戏[N];铜仁日报;2007年

3 好运;皮影艺术不容忽视[N];中国商报;2007年

4 吴戈;《凤氏彝兰》击节称奇[N];云南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姚依农;电视剧《土司王朝》有望中外合拍[N];湘声报;2008年

6 沈彬 张莹 周静;好一幅土家风情画卷[N];贵州日报;2005年

7 郝静;《尘埃落定》别有一番韵味[N];中华新闻报;2004年

8 本版编辑 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 廖奔 戏剧评论家 钟艺兵 童道明 黄维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副研究员 孙宏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 刘平;青春魅力与母爱情深[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刘洋;协议创作土(家)苗精品剧目[N];恩施日报;2008年

10 记者 龙莹;我州举行第二届新剧(节)目会演颁奖大会[N];团结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鹏龙;雁北明清剧场及其演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余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D];暨南大学;2006年

3 郑锦燕;昆曲与明清江南文人生活[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玉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演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2 张延莉;巴东堂戏唱腔的音乐特征及文化涵义[D];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3 白洁;明清山西戏台与中路梆子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4 赵敬蒙;濒临失落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D];河北大学;2004年

5 伊拉拉塔;论蒙古歌舞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娜;聊斋俚曲及与明清山东时调、小戏的音乐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张慧琴;明清苏州地区昆剧演出场所及文化生态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王义平;明清版画插图对戏曲演出的展示[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03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03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a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