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与理学关系之再讨论
本文选题:司马光 切入点:哲学 出处:《晋阳学刊》2013年04期
【摘要】:司马光与理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争论了近千年的学术公案。从新儒学发展理论建构的视角来看,尽管司马光藉由中和论建立了一个思辨性较强的思想体系,对于理学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其在体用思维这一根本点上的缺失,致使无论从其哲学的思辨性、义利观,还是其对佛道的态度来看,皆与张载、二程等理学家有相当的距离。基于其独特的经典选择和理论特点,不可简单地将其归于理学家的行列,所谓的司马光属于"理学之重要创立者""、理学之偏师"和"理学非主流派"的说法,都是难以成立的。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 Maguang and Neo-Confucianism is an academic case that has been debated for nearly a thousand yea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o-Confucianism development theory, although Si Maguang established a highly speculative ideological system by neutralizing the theory, it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eo-Confucianism.However, due to its lack of thinking in the body,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from Zhang Zai, the second stage and so on, no matter from hi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his view of righteousness and profit, or his attitude to Buddhism and Taoism.Based on its unique classical choice and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it can not simply be attributed to the ranks of Neo-Confucianism, the so-called Si Maguang belongs to "the important founder of Neo-Confucianism", "the devi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and "Neo-Confucianism is not the main school", are difficult to establish.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马光重要哲学文献的整理与思想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2CZX036)阶段成果
【分类号】:B244;K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知寒;司马光哲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J];晋阳学刊;1985年04期
2 董根洪;;司马光的义利统一观[J];晋阳学刊;1993年03期
3 董根洪;司马光是理学的重要创始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4 郭晓东;;论司马光“中和”学说及其在道学史上的意义与局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李霞;论道家在宋明新儒学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查屏球;;名家选本的初始化效应——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在宋代的流传与接受[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杨星;;罗从彦之政治思想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李德新;;唐代火灾及防治措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雷戈;;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概念省思[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10 林济;;程敏政统宗谱法与徽州谱法发展[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高春花;;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周兴涛;;宋代武学的教学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进;;朱熹宗教观探析[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蔡辉振;;儒家人性观之析论[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霍宏伟;;隋唐洛阳东城形制布局的演变[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8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8 朱亚兰;王安石咏史诗与北宋中期政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骥;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定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全芳;;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J];晋阳学刊;1984年02期
2 史宗义;;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是一场骗局[J];文史天地;2009年10期
3 袁伯诚;;《资治通鉴》编修考证[J];固原师专学报;1981年02期
4 陈光崇;司马光与欧阳修[J];史学集刊;1985年01期
5 贺润坤;关于李靖“自锁上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6 赵启同;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J];运城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7 辛长青;;司马光不是守旧派[J];中国历史文物;1989年00期
8 李向伟;刘双;;也谈司马光和王安石变法[J];天中学刊;1990年03期
9 张朝发;;从《通鉴·唐纪》看司马光反佛思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10 魏春初;浅析司马光的变革理论及与王安石的分歧[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植杰;;试论东汉的士风[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2 牛致功;;关于范祖禹对玄武门之变的评论——读《唐鉴》札记[A];唐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3 余蔚;;北宋中期关于进士科选士程序的区域公平之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程瑞钊;;论洛蜀党争[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程民生;;宋代洛阳的特点与魅力[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3年
6 陈振民;;薛tD廉政思想初探[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7 王岸茂;;王安石变法中的先后缓急[A];河北省史学会通讯(1984第1期)[C];1984年
8 李裕民;;宋代冗官问题新论[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牛致功;;关于《大唐创业起居注》中的几个问题[A];唐史研究会论文集[C];1980年
10 孙永如;;高骈史事考辩[A];唐史论丛(第五辑)[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红彦;宋绍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资治通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2 晓文;司马光的德才观[N];吉林日报;2001年
3 刘文华;王安石大斗司马光[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4 赵璐璐;唐太宗给司马光出的难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高剑峰 李峻石;鸿儒巨擘和川令[N];山西日报;2004年
6 山西 刘合心;探访司马光[N];人民代表报;2010年
7 韩晋文;司马光教子俭朴[N];中国审计报;2003年
8 崔凡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N];山西政协报;2006年
9 崔凡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N];山西政协报;2006年
10 姚夏池 梁军;走进司马光祠堂[N];中国档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云辉;《诸儒鸣道集》述评[D];复旦大学;2007年
2 李真真;蜀党与北宋党争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云筝;宋代外交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5 梁瑞;唐代流贬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吴洪琳;大夏国史[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高叶青;范祖禹生平与史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邵明华;邵雍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傅骏;金元通鉴学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杨恒平;宋代桐木韩氏家族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丽;司马光交游考述[D];郑州大学;2004年
2 王泽刚;宋代妇女的再嫁、贞节与社会地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毕游;司马光政治思想考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4 刘加志;司马光的华夷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颛静莉;真德秀政法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巫蓉;关于司马光社会历史观的几个问题[D];安徽大学;2007年
7 张晓敏;《温公家范》主体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8 党瑞红;“庆元党禁”与程朱理学的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马加路;司马光社会思想探析[D];青岛大学;2009年
10 李洁;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05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05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