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非汉世界”的“大中华”表达——从《大义觉迷录》到《清帝逊位诏书》

发布时间:2018-04-07 15:23

  本文选题:《大义觉迷录》 切入点:《清帝逊位诏书》 出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作者以《大义觉迷录》和《清帝逊位诏书》为线索,勾勒清朝为实现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合一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认为这一过程,既让清人完成了由"夷"到"夏"的身份转变并赢得了汉人的支持,同时以"华夷一家"为核心的"中华大义"还进一步演变为蒙古、新疆、西藏及西南诸民族等"非汉世界"认同"大中华"价值的共同依据,为实现文化和疆域意义上的"中华"最大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理念冲击下不但未被肢解,反而引发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回应等事实,既彰显了清朝内部凝聚之功,亦突出了《清帝逊位诏书》所发挥的历史作用。这两份首尾呼应的历史性文献,构成了嗣后中国政府表达国家主权和领土诉求的主要法理依据。
[Abstract]:The author takes "the Mystery of the Great sense" and "the abdication of the Qing Emperor" as a clue to outline the hardships and efforts made by the Qing Dynasty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dentity.This process not only enabled the Qing people to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Yi" to "Xia" and won the support of the Han people, but also further evolved into Mongolia and Xinjiang, with "Huayi family" as the core.The "non-Han world", such as Tibet and the ethnic groups in southwest China, recognized the common basis of the value of "Greater China"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maximization of "China" in the sense of culture and territory.The fact that China was not dismembered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concept of "nation-state" in the modern West, but triggered an integrated respo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not only demonstrated the work of internal cohesion in the Qing Dynasty.It also highlights the historical role played by the abdication of Qing Emperor.These two historical documents constitute the main legal basis for the subsequent expression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claims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喻大华;《清室优待条件》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J];近代史研究;1994年01期

2 张双志;;清朝皇帝的华夷观[J];历史档案;2008年03期

3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J];清史研究;2005年04期

4 刁书仁;;“华夷变易”与“法明崇满”[J];学习与探索;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又专;吴丹妮;;各为其功 筚路蓝缕——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胡晓;;国民党与溥仪出宫事件[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4 李永忠;;浅析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5 谢丽霞;王逍;;浅析中国蛇郎故事的文化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6 施云;;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意识觉醒与中华民族团结[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7 王陶峰;;陈师曾文人画论的“现代”意义探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李联;;清初统治者民族心理探求[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10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阿平;;肃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学研究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发展中的地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3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王宇洁;;当代蕃坊:现状与未来[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7 许纪霖;;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8 林家有;;论孙中山的大中华思想[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黄向春;;“闽越”概念与福建地域文化研究[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雷弯山;;数字化时代畲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实践理性合理化[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艳雁;达斡尔族舞蹈的流变与传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包国娟;从城镇化过程中居住格局的变化看民族关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石丽丽;儒家“五伦”思想与中国伊斯兰“五典”思想的比较[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春荣;U厮Up政权民族关系初探[D];烟台大学;2010年

8 李尚奎;133团九连维吾尔族文化变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9 黄明波;方言电视·地域文化·涉台传播[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方娟;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D];云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谭必友;;流官群体与十九世纪民族地方志描述视角的变迁——以乾隆、道光、光绪本《凤凰厅志》比较研究为例[J];清史研究;2005年04期

2 刁书仁;;李朝孝宗“反清复明”活动及其影响——兼论东亚“华夷秩序”的裂变[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建军;;清朝《大义觉迷录》案始末[J];文史天地;2009年04期

2 邸永君;从《大义觉迷录》看清世宗之文化本位观——兼论有清一代之历史地位及士人之境遇[J];满族研究;2005年02期

3 衣长春;;论清雍正帝的民族“大一统”观——以《大义觉迷录》为中心的考察[J];河北学刊;2012年01期

4 何晓芳;论雍正的《大义觉迷录》及其民族思想[J];满族研究;1986年02期

5 李惠;最奇特的文字狱——《大义觉迷录》[J];文史杂志;2004年04期

6 周玲;;从《大义觉迷录》看雍正的民族思想[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库晓慧;;析清代“华夷一家”的民族观念——以《大义觉迷录》为视角[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钱伯城;一次关于政权问题的大辩论——雍正《大义觉迷录》书后[J];书屋;1998年04期

9 牧惠;;读《大义觉迷录》[J];雨花;1999年06期

10 吴洪琳;试论雍正帝的民族思想——《大义觉迷录》新解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王也扬;从《大义觉迷录》毁版说起[N];北京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旭;从《大义觉迷录》看雍正帝统治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19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19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4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